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中学生数学交流与阅读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任山 张志华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例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等,数学教学过程当然也不例外,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2000年《数学大纲》(试用版)在数学教学目的中就明确提出学生应“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克服数学交流障碍,提高数学交流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从2002年元月开始,在洞口一中的128班、149班进行了有关数学交流的抽样调查,并对如何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是对前段所做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一、对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生数学交流的现状,我们选择了以洞口一中128班和149班的部分学生及部分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农村中学教师对数学交流的认识;农村中学学生对数学交流的认识;学生接受数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最喜欢通过哪一种途径接受数学信息;学生阅读理解与口头表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测试、专访、座谈,我们发现:
  1、在被调查的30位数学教师中,有16位教师对数学交流的意义不很清楚,只有5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
  2、被调查的60位学生都对数学交流这个名词感到陌生,对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数学交流能力感到模糊。
  3、被测试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信息途径是“教师―学生”,其次是“课本―学生”,只有20%的学生经常用“学生―学生”这一途径,“计算机―学生”这一途径的应用率几乎为0,而且90%的学生喜欢采用“教师一学生”这一途径接受数学信息。
  4、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口头或书面表达数学问题时,70%的学生选择书面表达,且在选择口头表达的学生中,将数学表达式转化为自然语言的描述很不完整、流畅,语言不精练,用词不准确,数学语言不规范等现象相当普遍。
  5、在给出数学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图形语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适应,对信息的处理和转化能力较弱。
  6、在被调查的60个学生中,当问及从小学到高中有没有接受过阅读理解、数学口头表达的指导和训练,比如怎样课前预习,80%的学生回答没有。
  7、不善于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数学信息、在讨论中解决数学问题。
  原因分析
  洞口一中地处偏僻的雪峰山脚下,这里信息闭锁,外界信息很难传递进来;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又不主动去获取外界信息,所以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特别是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教师普遍认为数学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至于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如何让学生通过数学这扇窗口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则很少花时间、花精力去思考、去实践。
  我们的教学方法陈旧、简单,教学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数学结论的运用及运算关注较多;过度练习,对情感态度关注较少,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我们边远农村中学的学生一方面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本身对数学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缺乏培养自身数学交流能力的主动性,再加之中学生这一时期特殊的心理特征,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感受、思想等,数学交流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可以说,在边远农村中学,数学交流问题基本上还是一块“处女地”。
  
  二、对数学交流问题的思考
  
  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数学交流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的对象不仅是老师,还包括教材、同学、图书资料、实验、实际研究乃至社会,因而要自觉地拓展学习的空间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做了初步尝试。
  
  三、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
  
  数学阅读是数学交流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是大脑接收外界视觉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数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之间借助文献中介而实现信息交流的过程,为此,我们对洞口一中128班、149班进行了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尝试。
  由于事先对两班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调查,所以工作是有的放矢的,首先,对学生讲明有效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保证,人的知识的主要来源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时代尤其如此,高考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信息题、应用题的出现等,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数学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对数学教材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应以阅读教材为主,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课前预习―课堂讲解―深入阅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的异同处:它们都需要认读、理解、鉴赏,都讲究阅读记忆、阅读速度、阅读技巧,但数学阅读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数学材料主要由数学语言组成,数学语言具有无歧义、简洁、各学科通用的特点,其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在一般情况下可进行互译;(2)数学材料呈现的主要方式为归纳和演绎,体现了一定的严谨性;(3)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就是要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自己在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与问题解决、数学语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水平。
  此外,还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数学教材的内容可分为四类:概念类、公式定理类、解题练习类、复习小结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适时的指导。
  1、概念类材料的阅读,思考下列5个问题:
  (1)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有何实际背景?
  (2)它有什么作用?
  (3)该概念的定义是否有其他等价形式?
  (4)运用概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5)概念的表述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2、公式定理类材料的阅读,从下面6个方面思考:

  (1)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3)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推导方法?
  (4)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
  (5)条件与结论是否可逆?
  (6)是否还有等价的变化形式?
  3、对解题练习材料的阅读,提供8个思考角度:
  (1)未知元素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
  (2)你知道哪些有关的内容?
  (3)能否把它与以前熟悉的问题联系起来?
  (4)能否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
  (5)所有的条件都有用吗?
  (6)能否检验、核对结果?
  (7)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该方法优劣何在?
  (8)能否把这一结果用于其他问题?
  4、复习小结类材料的阅读,注意下列4个方面:
  (1)本章(节)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2)能否把前后知识串联、综合成一个网络图?
  (3)学习了哪些新方法?新技巧?
  (4)是否还有疑问没有解决?
  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始终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扶读”到“引读”再到“放读”,凡是学生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能想到的让学生自己想,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从而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
  由于数学教材、数学知识的特殊性,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性阅读,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有时甚至是对意志的一种考验,读书百遍,其义不一定自见,如果没有一定的动机、兴趣、恒心、毅力,学生会半途而废,所以,在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的同时,有必要督促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如要求学生每天进行知识归纳、学习小结、写数学日记、预习纲要,并及时进行检查与反馈,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鉴赏数学的美,在数学阅读中体验成功:我自己能看懂教材,我自己能发现问题,我自己能解决实际问题,我自己能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同样是一种享受。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①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有了大致了解;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③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今后,这个工作将继续进行下去,将向数学阅读的广度(范围)和深度(乐读)发展。
  
  (责任编辑 李 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8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