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命题的新趋向及教学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家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的命题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此,一些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本文想对文言文的命题趋向作一分析,并根据一些新的教学理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能探索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大家共同搞好文言文的教学。
一、文言文命题的新趋向
笔者通过对近年特别是2005年和2006年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发现文言文的命题呈现两大特点:考查范围不断扩大,考查的深度有所加强。
考查范围不断扩大具体表现为:第一,单篇课内选文逐渐减少,两篇或多篇的课内比较阅读增多;第二,纯粹的课内选文减少,课外选文增多;第三,增加了古诗词欣赏的考查。从收集到的77份2005年试题和60份2006年试题的统计分析来看,这一特点更加明显。详细分析见文后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比较阅读、课外阅读和古诗欣赏题在全国各地试卷中的分量增长的百分率较快,尤其是在课标卷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考查深度的加强可从具体的设题中得到反映,知识性试题数量减少,在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增加了对文言文高级阅读技能的考查。从2006年各地中考试卷来看,除了对具体的字词解释、句子理解翻译和文化常识记诵这类基础能力的常规考查之外,注意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几乎所有的试卷都设计了诸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中人物有何评价”、“从文中领悟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示”的问题,涉及品味、鉴赏、拓展等诸多方面。
以上这些变化以及呈现出的新特点能成为今后中考文言文的命题方向吗?笔者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第一,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标,中考试卷从积累、识记、诵读、理解的感性层面和思考、分析、综合、联想的理性层面来设题,正体现了这一目标。特别是几乎所有试题中的课外阅读材料后都附有注释,这更将“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在试卷中加以具体化,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第二,力避猜题押宝,题海战术。用课内选文或单篇课文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易导致师生的投机心理,考前常猜题押题,通过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来提高考生成绩,平时不太重视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采用比较阅读并延伸到课外阅读材料,可避免以上弊端,一方面它扩大了考查检测的范围,另一方面它又考查了学生迁移、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势必引起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改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方法,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注重对古诗文的整体理解。第三,逐渐与高考接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古诗文的鉴赏已是常规性题目,在中考语文中增加古诗文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习古诗词的习惯,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高中古诗词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文言文教学的新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面对中考命题的新趋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必须顺应新形势作出改变。
第一,转变文言文的教学观念,以“文”学“言”。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认为,文言文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因而只重视对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等知识的学习。在此观念指导下,文言文教学往往是先重点讲解词句,让学生识记,然后才略加分析文意。这样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内容繁琐,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不利于学习文言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目前,不少教师在沿袭传统的教学。现代语感教学论认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文章的主旨和语境的感悟的基础上的。新教材中所选取的材料大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材中的选文大都能接近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学生有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能力。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不必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应从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入手,从对“文”的学习中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对“言”的学习,这样才是寻本以求末,既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理解能力,又便于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知识分类和目标导向教学理论”认为:“文言文的学习结果同现代文一样,共涉及陈述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语文高级智慧技能(含认知策略)和情感价值。”①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课文内容知识、文言知识、背景知识;基本技能指学习运用文言文词法等句法规则知识,熟练地阅读文言文,辨认词、句意义,能进行朗读;高级智慧技能主要指对文言文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思想欣赏评价等;情感价值学习主要指道德学习和审美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中考的命题,都不再侧重对知识的考查,而是侧重于对基本技能和高级智慧技能的考查。所以,我们必须确立以“基本技能和智慧技能”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加强对“文”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文言知识,这样才能体现文言文教学的科学性,才能适应新的考试形势。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首先是加强诵读,增强文言语感。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由于接触的语言材料不多,缺少文言的认知图式,学习起来比起现代文的学习感到吃力,因此必须不断丰富学生的文言认知图式才能方便他们的学习,而诵读正能达到这一目的。因为诵读一方面能通过言语的内在与外在的不断循环的心理建构产生更强的心理效果,另一方面可从眼、口、耳三条神经通道作用于大脑,语言材料更易于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心理痕迹。同时,初中教学中的文言选文大都短小精悍,为学生反复诵读也提供了时间方面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提供以下指导:一是准确判断句子的停顿,做到不读破词句,要根据词句意思、节奏和文言虚词来推断;二是要读准语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外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读字以及生僻字的字音。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师应示范引导。
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也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只采用串讲法进行“满堂灌”,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来疏通文意,记录下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词句,再查工具书来释疑解难,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查阅工具书,联系作者的背景材料
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特色,这样才能加深对文章的领悟。
再次是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文言知识有较强的规律性,随着学生学习文言文数量的增加,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新课标的学习目标和近年的中考都淡化了对文言语法的考查,而加强了对文言词语意思理解的考查,特别注意考查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运用等词语意思的理解。教师在每篇文章学习的后期,或在后面的教学中遇到与前面有联系的语言知识应加以整理、比较、归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发现它们的运用规则,而且可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今后的提取和运用。
第三,注意变式练习及拓展运用。
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对概念和规则的掌握。文言文的基本技能学习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变式练习,不能机械重复练习,前者能导致迁移,后者不能导致迁移”。②因此,在学生学习某一技能或一篇课文后,要提供相似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能巩固所学得的技能。而作为对文言文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评价这些高级智慧技能的学习属于高级规则的学习,不可能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掌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前后课文的联系,还应进行拓展训练。“按照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学生习得规则的形式有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但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③对此,有专家作了解释“上位学习是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过程,下位学习是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过程”。④我的理解是一E位学习是指从课文中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技能的过程,而下位学习是将习得的阅读技能运用于新的课文的学习过程。而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停留于上位学习,且初中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较少,特别是与某一篇课文的规则相似的文章更少,不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高级规则,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训练尤显必要。在进行上位学习后,及时进行下位学习,教师应精心挑选适当的例文,让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规则来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并转化为能力,以期实现学生能阅读文言文的教学目标,适应新的考试要求。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应不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作指导,这样才能常教常新。
注释:
①②④,何更生、吴红耘等著《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作者单位:庐江县汤池镇中学)
(作者单位:庐江县汤池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1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