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阅读线索 促进能力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龙莲明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若能掌握这种技能,能从文章中捕捉信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认识和鉴别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当今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的课题。
然而,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吟诵、精读、略读、速读等等,特别是在当今教改气氛正浓之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阅读方法,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采用哪一种阅读方法好呢?我认为:不论采取哪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应着眼于准确、迅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能从纷繁复杂的文章中迅速把握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住文章的阅读线索,并紧扣这条线索,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更好地去分析、理解课文。
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迅速、准确捕捉阅读线索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整体阅读法
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般是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梗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大局观念。而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新时代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整体阅读可以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可以看出本质,在复杂抽象的事理中把握主题。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形式去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并根据全文的语义图像去理解段落、句子、词语、字等语言形式。通过对文章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在脑海中形成对各种文体阅读线索的知识体系,以此把握住文章的阅读线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目的。
例如,我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是从整体阅读入手,从而引导学生捕捉阅读线索,并以此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力求成诵。然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体会诗中的意境,看看是否能形成“诗中有画”的感觉。《琵琶行》中诗人首先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秋江月夜送客图。其中诗中特定的气氛、色彩、基调,都给人一种萧瑟凄清的感受,而这一切正是当时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然后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这样以人物为线索的构思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从整体阅读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歌女的遭遇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是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这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的两条线索又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交叉点上。由此可见,抓好整体阅读,不但能迅速、准确捕捉文章的线索,而且还可以把握文章主题,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标题引入法
有的文章,标题可以说就是文章的文眼。从标题中,往往可以大体上看出文章所要阐述的内容。因为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对课文内容的最简单的概括。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旨。因此,抓住文章标题切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捕捉阅读线索。例如在教《纪念刘和珍君》时,我从题目入手,设置下列这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2、课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3、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展开讨论。通过标题引入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刘和珍是一位敢于追求真理、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也明白了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从而引导学生挖掘出人物自身的价值。
三.抓住关键法
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乍看起来似乎无关大局的小物件,往往起到揭示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因为这些小物体一旦被作者有机地组织进作品,成了作者艺术结构中的产物,就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枣核》中的枣核、《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记一辆纺车》中的纺车,它们都是凝结作者思维的东西,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抓住这些事物,便于捕捉文章的阅读线索。
四.扫描法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还要像画家那样具备一双锐眼,能迅速捕捉目标,勾画轮廓,不放过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由头到尾,逐字逐句依次扫描。从注释、段落,甚至一个关键词语为切入口,抓住一个字眼,一段精彩的语句,以一纲带全目,破解文章的阅读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内涵。如朱自清的《背影》,第二次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父亲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我抓住这段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捕捉阅读线索。
实践表明,运用线索阅读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捕捉阅读线索,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捕捉住文章的阅读线索,摸清文章脉络,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龙莲明,湖南师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生班毕业,现居广东深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