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指导,教给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方法
  执教以来,笔者发现不少中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跑题现象,不能正确理解题意,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笔者认为,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究笔者在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的见解。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教育学中绝对是个“先驱”,没有兴趣的学习都是被动地“灌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切入点,让“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这是一种智慧教育,教师应该具备这种教育智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浩瀚的书海里有所得、有所乐、有所痴。如此,学生才能从阅读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才有对阅读亲近,而不是“敬而远之”。
  笔者认为,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开展课外阅读手抄报比赛。经过比赛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张贴、表彰。学生要想在比赛中获奖,必然去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这样一种带着任务式的方式,有阅读的环境,可以在“被动”中转化为“主动”;2.重视读书心得交流。“不动口不读书”,阅读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一起读,无论怎样的阅读方式,适时举办心得交流会,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思想的碰撞,可以相互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举办如“故事大王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面向全体,在班级或学校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更多的同学看到阅读带来的无穷世界,激励其他同学加入阅读队伍;3.运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用时事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编成故事来吸引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目标。也可以用一本书里的故事亮点为引子,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如,《昆虫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学生课外必读名著中的一两个片断,以吸引学生深入地借阅。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有了阅读兴趣,还得有阅读方法。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限的,仅凭着兴趣读完一遍后,没有了新鲜感,读完就忘,也不懂得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去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并从阅读中得到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以下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一是默读。仔细、反复地默读是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用心、静心地默读,可以理解文意,进而更能准确地理解题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默读,培养一种语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内容,清楚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抒情文还是说明文。笔者认为,这是做阅读题的第一步。大的方向把握对了,就不会跑題。如果连体裁都没搞清楚,就很容易答错题,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品读一遍材料。每读一段就停一停,反复读,理解透,思考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在全文读完后串连起来,这样才能整体把握、局部深入。避免了漏题、跑题的现象发生。
  二是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分析解答。这方面应教会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布局谋篇和具体的表达方式修辞等角度入手。就布局谋篇而言,找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在文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是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而文段材料有些开头句是概括该文段意思的句子;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在介绍花儿变红的每个原因时,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概括该文段意思: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结构特点方面,有些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且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下处……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有表示地点变换的词语,如《林海》等。如果学生领会、掌握了以上方法,对解决问题就事半功倍了。
  三是抓核心。如,当出现阅读题中要求学生写感受时,学生应该读透阅读材料之后再来结合自己的感受下笔,从题目入手,扣好主题,就不会跑题;再从中心句着眼,抓住中心,就抓住了核心。文章也就八九不离十。框架打好了,就可以从段落中去“添枝加叶”丰富文章内容,加上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点题、前后呼应、有真情实感,一篇阅读写作也就轻松而成。
  当然,教师还应告诉学生答题要努力做到: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句子要通顺,符合逻辑,不能断章取义,想当然。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道路识其真。”了解内容才能找到文章思路,有了思路,就能深入主题。
  三、开通渠道,培养习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透,课内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的延伸和补给。因此,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习惯。多角度地进行阅读,无论是古今中外,要有量的积累再进行质的对比,集百家之所长,大胆地进行思考和创新,阅读不能只读不想,一定要有自己的考虑。也可以质疑,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有所质疑,引导学生寻求真理。
  此外,在阅读渠道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应开放图书室、设立班级图书角、上网订阅一些科普读物等渠道增加阅读量,教师也应当推荐一些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书。由于学生涉世未深,而如今的图书市场琳琅满目,鱼珠混杂,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利于学生阅读,另外要适当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读书心得、谈读书体会的形式,同时告诉学生一些省为人知的故事,如,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而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笔记至少100本。通过真实事例和数据来激发学生对求知的欲望。有了名人作榜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让阅读成为自发的行为。
  四、结语
  当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阅读理念和阅读方法以及阅读习惯,给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引,阐明阅读的重要性、多作知识迁移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观念,养成良好习惯,并有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求教师要有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2]莫国良.学习的技巧[M].杭州出版社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5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