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多媒体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金花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和语言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果仍以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它多渠道地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切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意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集多种教学手段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画面色彩丰富,声音生动可感,对于创设特定的意境非常有利,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手可及其景、其物、其人,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必定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虽然文本文质优美,语言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但是,小学生过少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对荷花缺乏感性的认识,任凭师者“千呼万唤”,始终难以激发学生对荷花的“情”。而笔者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后,发现教学效果很好。课前,我先通知孩子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公园去游玩。之后,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笔者播放了课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如痴如醉地聆听着这诗一般美的语言,联想着梦一般的画面,犹如自己轻轻地来到了荷花池边,嗅着荷花的清香,目睹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无疑,这是一次美的享受。文中那精妙的语言给孩子们印象最深,接着,学生再次听读课文的时候,那优美的画面与精美的语句一起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而这时让他们理解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化静为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便捷地使图形化静为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课中,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如身临其境,学生们获得了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有趣,图、声、文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效。如笔者在教学寓言《刻舟求剑》一文时,让学生懂得不局限于静止地去看待事物是该文的重难点。如果仅凭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在教学时,笔者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将船动、剑不动的动画进行了设置,让学生先通过观察然后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古人到了岸边能否找到剑?”由于动画的图片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兴趣盎然,小手林立,各抒己见,这时教师的讲解就显得多余起来了,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学生也深深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效果事半功倍。
  三、增强密度,锤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下的自主学习成就了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在练习巩固中,由于有了多媒体,可以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节约的时间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加大练习的容量,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预先拟好的题目设计成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点,锤炼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如低年级的拼音教学,是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的。如果用传统的手段将练习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费力又费时也不直观。于是,笔者就先在电脑中设置好习题让学生学习,这样做到了省时省力又高效。如学习《月光启蒙》一文,在让学生仔细品读文中民歌童谣后,笔者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我们的家乡有朗朗上口的民歌童谣吗?收集几首读给同学们听听。”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搜集,第二天的语文课简直成了交流课。
  四、再现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多媒体能再现情境的方式符合小学生喜欢探索、创新的心理特征。在经历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的成功体验、学习成果的心理定势自然就形成了。再加上网络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信息,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求异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个性得到了张扬。如笔者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将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点燃,笔者采用了求异法,一边用电脑演示凶恶的狼扑向小羊的动画,一边神秘地提问:“小羊是不是成了狼的腹中之物呢?”经这么一问,孩子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开始思考问题,将大家都有的小羊活下来的愿望和自己的想象联系在一起,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培养。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交融,组成了一个多方位、多元化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形式,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宽度、密度、广度,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敏锐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了,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革,只要我们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那么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将会是不言而喻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