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淑娟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语言、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产生情感体验,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学生更具人文精神。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一些心得。
  
  一、以优美的意境启迪学生的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以境启情”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意境想象中深切感悟情感。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文字,更要通过文字想象出画面,体味诗歌的意境。“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展示了雄伟阔大的意境。“楼船”、“铁马”描绘了诗人戍守边关的豪迈形象;“夜雪”、“秋风”展示了边塞阔大雄奇的景象,对瓜州渡击退金兵、大散关失而复得的胜利喜悦,情感上表达得淋漓尽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勾画出秋肃杀天下的动人图景,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都已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触动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把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以作者的魅力打动学生的情感
  
  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以及创作动机,对阅读理解作品极为重要。很多作者本人就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如,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我先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才华出众,有志为了国家建功立业,虽遭人陷害,被贬黄州,但他心胸豁达,没有消沉。从而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又涌动着失意之苦、无奈之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是能够深切体会词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的双重感情。
  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我让学生自己先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21岁参加北伐,23岁就率几十骑兵闯几万金兵大营的英雄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虽两次被弹劾,但仍有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使学生深刻领悟到这首诗是诗人强烈报国之心的表白,也是总得不到重用的慨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生活,走进作者的内心。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以丰富的教学语言传递作品中的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诵读,会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做好文章。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用“时代铸造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慷慨激昂的话语来做结尾。教《〈名人传〉序》时,用“让我们以巨人为镜,远离平庸,远离浮躁,远离功利,自强不息,争取做明日的英雄。”循循善诱作结。这样的句子使学生的情感被激荡,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丰富的情感。
  
  四、以写作教学促使学生表达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生学会做人。因为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我们通过《奥运随想》等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我说让座》等在辨别是非中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感;通过《选择》等在理解生活的真谛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通过《父亲的爱》等在解读亲情中培养博爱情感。
  在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在学习了《鸿门宴》之后,介绍关于项羽的几首诗,让学生谈谈心中的项羽、心中的英雄。学生在解读人物时,对英雄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当我们充满真诚和爱心唤起学生对我们的情感认同,重视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