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文龙
课程改革,是一个艰巨而且漫长的过程,而肩负“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重任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走在课改浪潮的前列,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改真正落实,也才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以书本语言文字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去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性格,使他们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上的触动。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由“文本”向“体验”转变,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课改不断深化实施过程中,存在有些不足。
信息技术已全面进入校园。学校信息化设施、硬件在各级各类评价验收过程中,均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师继续教育,也必须包含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置也包括信息技术传授课。近几年来,轰轰烈烈的建设让我们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形式的良好补充,也可以让现在的课程改革添翼展翅。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影、音、文等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境氛围,突破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深刻体会文章的内容与特点。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促进感悟
有些时候,我们常会听到有些学生说,语文课堂学习就读书、写字、作文三大样,这些常常让人昏昏欲睡,而实际情况呢,老师们也发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往往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视、听等各种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那必能事半功倍。比如,《月光曲》一文,贝多芬在情与境的交融中,即兴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曲子,表现了他对姑娘的同情,更展现了乐曲的优美。这类文章,如果仅仅从文字上去分析、去感悟,那就有可能造成对文章意境的破坏。因此,利用多媒体,把乐曲不断的穿插于整堂课的朗读环节,兄妹陶醉于月光下,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逼真的情境展示于教学之中,学生首先感到的,是情境之美,再通过文字更能悟到人心之美。
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加强领悟
一堂课的教学关键点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语文教学中某些难点的突破不能仅仅依靠用语言描述即可解决。而多媒体丰富的展示能力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比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这首诗,回忆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而如今的学生,生活经历缺失,特别对于长征题材的了解更是不足。那么如何去体会“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如何理解“巧渡金沙”中的智慧机敏,如何体验“飞夺泸定”中的惊险悲壮?如果不能真切地感受这些内容的话,也就谈不上领悟红军面对挑战的无畏精神。在具体教学中,我以录像的形式来让学生认知山的险峻、水的湍急,配以图片来了解巧渡金沙的过程和泸定桥的险,通过对这些具体细节的感悟,达到对全诗重难点的突破,实现教学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资源积累
语文的学习渠道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课外实施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地寻找课外相关材料进行阅读,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面有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某些课文的信息相对偏简单,但有对于好学好问的孩子来说,似乎书本上的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课文中诸多有关“月”的诗句、童谣等朗朗上口,如果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更多与“月”相关的内容学习,则效果更佳。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寻找并记录更多有关“月”的文学素材。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显得兴趣昂然,交流着自己的收获。
总之,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合适、巧妙、灵活地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涵,不断实践,勇于创新,适应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