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温度:基于儿童的文本解读与课堂呈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蕾

  摘要:于丹写《〈论语〉心得》时提到“孔子的温度”。离现在两千多年的古人,依然让你感觉到暖意,将这些最活泼的经验透过万古沧桑带到今天,那么,英语教材的文本温度应该也潜藏在看似陌生、冰冷的符号后面。教师要从儿童心理出发解读文本,让文本的温度升上来,使其温暖儿童的言语生命,活化、亲近、融通不失为能使文本“升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本温度;活化;亲近;融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18-03
  英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汉语教材解读与呈现固然也有提升温度的要求,但母语的经验其实早已通过耳濡目染和生活积累,让儿童未曾捧读语文书本之前,就差不多拥有了“文本熟悉”;但英语则不然,倘若教师未能在文本解读与课堂呈现上让儿童触摸到文本的温度,那么,“冷冰冰的陌生人”或许会是许多学习英语的儿童对教材文本的印象,这无疑会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热情和成绩。
  于丹写《〈论语〉心得》时提到“孔子的温度”。于丹写道:“《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不冷淡,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离现在两千多年的古人,依然让你感觉到暖意,以最贴近人心的方式将最朴素的真理传递到每一个人心中,将这些最活泼的经验透过万古沧桑带到今天,那么,英语教材的文本温度应该也潜藏在看似陌生、冰冷的符号后面。如何让文本的温度升上来,使其温暖儿童的言语生命,教师就要从儿童心理出发进行文本解读,还要有把文本在课堂中“立”起来、呈现出来的智慧。所有这一切需要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活化
  
  活化指的是把教材文本的符号性的知识变成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从而使冰冷而又陌生的英文符号染上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儿童触摸到它的温度,以最贴近人心的方式将知识和信息传递并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田。
  抽象而又完全陌生的英文字符是不可能和儿童的言语生命结成富有活性的意义和旨趣的。因此,教师必然要面对一个如何把教材的理性内容“再造”成能为儿童领略并喜爱的感性形式,即课堂“入境”的问题。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现代媒体富有视觉、听觉震撼力的视频、音频等能拉近文字符号和学生的距离,带给儿童熟悉的温暖的生活场景;设置情境的方法能将新知与生活链接,能调动起学生已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积极参与新知的获得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所说的那样,儿童心的琴弦往往是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教师应该多用“语言描绘情境”。教师的“倾情投入”,教师的“绘声绘色”,教师的“角色扮演”都会给冰冷的文本符号抹上温暖的生活色彩。
  通过活化文本,可以使“躺”着的字符“站”起来。要使符号的文本“立”起来,要使生活之风吹进“寂寞”的文字,要使间接的,符号化的课堂生活回归到直接的、情境化的“日子”。
  
  二、亲近
  
  任何一门学科只有亲近儿童,儿童才会亲近学科。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我们在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解读文本时,同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用儿童的心理去解读文本,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这样,儿童由贴近自己至体会到“温度”,从而在这温暖的环境中贴近了文本。
  英语教材注意到了儿童的世界,因而编者在选文编文时指向了儿童生活。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A教材,全书共六个单元,分别有关儿童熟悉的六个主题――朋友、校园生活、世界名胜、野生动物、爱护鸟类、自然灾害。但必须认识到:指向儿童生活,打开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不等于儿童就能亲近这样的文本。这里有一个教师再创造的问题,即教师要恰当地引领儿童走进他们熟悉的生活,为他们走进“自己的”世界扫清途中的一切困难。还需认识到,儿童的世界不止是反映儿童生活,还应包括他们眼中“窥探”、心中期待的“大人生活”,因为儿童是每天都在盼着成为大人的。但是,他们眼中、心中的大人生活是和现实的大人生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即他们认为的“大人生活”烙上了他们的年龄印迹,是“幼稚”的大人生活。即便是反映成人生活的文本,只要我们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灵去触摸,这样的成人生活也就距离儿童很近,近到可以感受到温度。
  亲近儿童还需要尊重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儿童的创造力丝毫不比大人逊色,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更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焕发着创造生命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亲近儿童的英语文本不应该摆出权威的面孔,而是俯下身来对儿童说:我是开放的,我会让你们的创造有无限可能的。这样的文本会让儿童感到亲切、可爱,因而是有温度的。
  
   三、融通
  
  中国儿童的言语习惯、文化背景、名族属性和所面对的英语教材文本是有不小的距离的。尽管中国人编的英语教材已然烙上“中国印”了,但毕竟语言的隔离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或“汉英”的双向理解时,如果不能做到“融通”,不能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转换(并且是圆融的、无痕的、自然的转换),文本冰冷的面孔是不可能温暖起来的。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著名的翻译“达人”许渊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译毛泽东诗《为女民兵题照》,他对自己的翻译要求极高,每句都得是关照到文化融通的妙语。原诗若有对仗、双关,那么翻译也必须有对仗、双关。他把“不爱红装爱武装”中的“红装”译成“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把“武装”译成“face the powder”(面对硝烟),恰好表现了“红”与“武”的对应和“装”的重复,滴水不漏,公正妥帖,堪称妙绝!
  我从这个例证得到启发,在解读文本和课堂呈现中,力求自己做到文化“双解”,对中、英文化的某些特质了然于心并努力无痕转换,既能了解、理解,又能读解。
  其实,关于融通可说的话题很多,笔者此处仅选三个关键词,以期抛砖引玉。
  1.婉曲。无论是汉民族,还是使用英语的西方人,委婉语都是一种表达的技巧和某些场合的规定性。委婉语的使用,使人们巧妙地表达了语言禁忌,也丰富了语言本身和语言文化,从而令语言更加生动自然,妙趣横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儿童了解并掌握汉、英语的委婉语的使用,适时地向儿童介绍,补充,比较汉、英语的委婉语。
  在教“die”、“dead”等单词时,告诉孩子,英语文化中人们总用一些不伤及感情或中性词汇来表达它。如:to lay down one’s life, to close one’s eyes, to breathe one’s last,等等。同时,告诉孩子们,在汉语中也有“过世”,“归西”,“长眠”,“闭眼”,“不在了”,“牺牲”,“咽气”,“寿终”,“去世”,“了结尘缘”等委婉词汇来做相应表达。这种汉、英语文化的交融,圆润而又无痕的转换能带给儿童“老朋友”的温暖。
  2.音韵。毋庸置疑的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铸就了汉语的音律美和音乐性。“调”,这一语言要素在汉语中甚至是一个重要的音位,因为每个字、词的调都是区别意义的声音,如:“腼腆”和“绵甜”,“美丽”和“魅力”。英语单词中,“调”并不具备明确的“音位意义”,但不等于英语无“调”,在语流中,英语的“调”具有表意功能、语法功能、表重音功能、语句功能,其中表意功能最为突出。所谓表意功能就是说话人通过语调来表达特定的感情和态度。英语语调抑扬顿挫,音节轻重缓急,节奏清晰明快,富有音乐美。英、汉语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是共同的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言要素中的音节、平仄、押韵、节奏与旋律,都是教师应该考量的语言艺术要素。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儿童虽能发出正确的英语语音,却很难读出地道的英语句子,因为他们对英语的语调了解甚少,这客观存在的缺失的语言感受使本来鲜活的语言变得冰冷起来。我们不妨告诉学生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分,英语则有升调和降调之说,阳平和英语的升调极为相像,英语的一般疑问句以及表达请求、打招呼、道歉等的句子都用升调,如:Do you like swimming in summer?Good afternoon, Madam.去声则类似于英语的降调,特殊疑问句和陈述句多用降调,如:What’s the population of America?Each student will have to finish the work before they go home.两者虽无太大共性,但就这一点点中西融通,就足以让学生走出冰冷的“无助”,在“似曾相识”的语感体悟中感受到温度。
  3.双关。汉语的双关是充分体现汉名族语言智慧的一种语言技巧,在“双关”中起作用的语言元素涉及汉文字的音、形、义各个方面,特别在场合语境中,一语双关,往往妙不可言。其实英语中也有“双关”的表达,在涉及到这样的语言技巧的阅读材料中,如能进行中西语言文化的比较和联系,往往能让儿童感到有趣,感到亲切,这样的文本材料一下子让他们获得了温暖的体验。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配合教材内容讲个幽默、风趣的双关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课堂趣味性,又能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学好英语。如:初中教材“fly”一词有飞、苍蝇等含义,在讲授“fly”时笔者呈现句子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让孩子们猜测该句的含义。从耳熟能详的第一句“时光像箭一样飞逝”,孩子们很快得出结论,第二句含义是“水果像香蕉一样飞逝”。这时笔者提醒孩子们要联想到“fly”还有“苍蝇”一义。在讨论中孩子们明白“Fruit flies”就是“果蝇”,第二句中的“like”除了可对应第一句的“like”意为“像”外,还可意为“喜欢”,“水果像香蕉一样飞逝”只是第二句的表面含义,其真正内涵为“果蝇喜欢吃香蕉”。
   就在孩子们回味英语双关语的妙不可言时,屏幕上突然出现句子“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片刻的寂静之后,孩子们顿悟:人类不能失去想象力,否则这世界将不堪设想。突然有孩子大呼:这是著名电脑品牌“联想”的广告语!笔者乘势引导学生由“联想”品牌到“联想”广告语的巧妙双关表达,发散思考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双关”的言语表达,学生们踊跃发言,思维极其活跃。我想,只要我们引领得法,孩子们的学习言语和积淀言语是可以且一定能够从外部“融通”进他们心灵的内部的。
  融通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艺术,更是对跨文化悦纳和本土文化守护的一种态度。我们要理解他民族文化的精彩,更要守望本民族文化的尊严与灿烂。眼里有儿童,心中有祖国,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语言文化,同样可以变成我们的学生能够享用的精神营养,让他们在这样的文本温度的浸润下成长言语人生。
  
   参考文献:
   [1]朱成鹏,白志敏.英语语调的表意功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
   [2]刘文嘉.韵译‘达人’许渊冲[J].银潮,2011(05) .
   [3]李红枫.论汉语发音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及英语口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9(09).
   [4]严清.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1989(11).
   [5]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Temperature: Children's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Classroom Presentation
  
  ZHANG Lei
  (Beicheng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011,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Confucius temperature" mentioned by Yudan in analyzing the Analects written by Confucius over 2000 years ago, today's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also have their text temperatures lurking in the seemingly cold and unfamiliar signs. Teachers should interpret texts from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raise the text temperature to warm children's linguistic lives. Activation, intimacy and integration are effective to temperature raising.
  Key words: text temperature; activation; intimacy; integr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