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联想”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路遥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刘勰的这段话描绘的正是写作中的联想和想象活动,可见,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凭借联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联系、结合起来,把平日积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升华,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联想思维在写作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写作思路,而且还可以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智。
  
  一、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即由甲事物为诱发点,想起与甲事物相关联的另一事物。如习作《水的联想》,作者以水的宁静和淡泊,联想到水的“至柔”:“曹雪芹把水与女子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古往今来对至柔的最高肯定。山泉叮咚,秋波脉脉;杨柳自照,落花流水;水面如绸,波光似泪。佳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相思之人,凄情怅惆,默默徘徊于水边而忘归;一江湘水,哀叹‘吹参差兮谁思’,痴情迷离,余音随水而去,久久不绝:洛神已去,明月空照卷水,洛子建枉抱八斗之才,相思入水,绵绵无期……这柔情万种的水哟,点点滴滴渗入大地的脉搏;丝丝缕缕,缠绵怀中的娇儿,只要一个小到尖埃的缝隙,她就伸出柔臂,搂在怀中,哪怕一望无垠的巨岛,她一样轻拍水岸,拥在暖怀”。这里,作者紧扣水的“至柔”特点,化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句和感人故事,赋予“水”生命的灵性。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取的只是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同样,“至柔”的另一面是“至刚”。于是,作者又由水的“浩渺”“雄壮”联想到水的“至刚”:“自万仞高山之上,穿千沟万壑之间。经千里沃野而冲刷成横贯天地的大江大河。雷霆轰响中,李太白之声犹苍劲豪迈,‘黄河之水天上来……’水的点点滴滴,都在矢志不渝地构造着世间神话――水滴石穿,磐石何其坚,又何足惧哉!古今成大事者有超世之才,亦必有超世之志。”接着作者又由“举世皆浊我独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联想到一个个壮怀激烈的历史故事,讴歌水的“坚不可摧,势不可当”,凸现水的“至刚”。最后,作者将水的“至柔”“至刚”统一在一起,“水把柔与刚张扬到极致,把生命的尊严铭刻在高山之巅,诠释得透彻而深沉”。作品的成功之处,源于对水的“至柔”与“至刚”的丰富的联想,灵活地将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化为一体,突出了水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二、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由甲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联想到乙事物的类似的性质和特点。二者间或全部相同,或部分类同。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确定写作思路与内容:
  一天,一位小朋友到果园去,看见爷爷踩着“人字梯”,正把果树上的冗枝赘叶剪下来。小朋友捡起枝条,说:“爷爷,它们长得好好的,你把它们剪下来多可惜呀!”爷爷说:“傻孩子,剪掉这些冗枝赘叶,果树才能长得更好。”爷爷剪除冗枝赘叶的事给人们许多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写一篇600字的议论文。
  在作文指导中,笔者利用相似联想,帮助学生开拓写作思路。学生领悟到做人也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因而可以着眼于树来思考,将人与树联系起来进行相比。树要去冗枝,人要除错误。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会出现弱点、缺点乃至错误,有了问题,有了错误,就要为自己“整枝”。这样,才能得以健康成长。有同学概括为“剪枝全为树成材”。对于此类题目,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才能充分发掘出存在于事物间的哲理。
  
  三、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即从事物的相反方面去拓展想象,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据说一个骑兵和他的战马久经沙场,屡屡得胜。在战事濒繁之际,他十分重视他的战马,把它视为患难中的伙伴,用稻草和谷物小心地喂养它。战事平息后,他却只让它吃粗糠,还时常虐待它。不料,战事又起。骑兵照例给马上鞍辔,自己也穿上笨重的盔甲上了马。那马再也不堪重负,顷刻间跌倒在地。并对主人说:“如今你只得步行去打仗了,因为我已经变成一头驴了,你怎么能在瞬间让我再变成马呢?”
  这时,骑兵听了马这番沉重的话语后,会有什么感悟呢?为了拓展想象,就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找准骑兵对话的对比点,或站在骑兵个人行为的角度作纵向对比,或与马说的话作横向对比,从而找到议论的契合点。对比联想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灵活多变的换角度意识,从而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形成独特的思维观念。笔者针对学生看问题带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片面性这一现象,经常引导学生对“红叶”、“贝壳”、“蜡烛”进行联想,找出其与生活相通的哲理。在顺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和逆向思维进行联想,打破思维定势的干扰,为学生的思维捩“航”转“向”。比如,从“学海无涯苦作舟”联想到“学海无涯乐作舟”,从水的“至柔”联想到水的“至刚”,从“烛”的渺小联想到“烛”的奉献,从“成功之路”联想到“坎坷之路”……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改变了他们的思维观。
  
  四、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即从条件与结论的因果关系进行联想。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或由果及因进行追索联想,或由因到果展开顺向联想。
  例如,在习作《快乐与悲哀》中,文章开头引用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话,最大的快乐在于“忘我”,最大的悲哀是“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点明题意。接着,作者礼赞史湘云之“忘我”,从未将儿女私情萦绕心头,从容走在大观园;盛赞范仲淹之“忘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叹赞岳飞之“忘我”,国难当头,铁甲金戈,挥师抗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后承上启下,“每个忘我的人,也就是忘却个人的忧乐得失,享受最大的快乐。而最大的悲哀,乃是那些‘有眼睛而看不见’的人”。继而又例举阿Q画押,竟然嘀咕自己画得不圆;《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不曾看到朱元璋的野心,自身隐退,以至朱元璋独坐江山;当祖国陷于水深火热之时,章宗祥、曹汝霖等竟看不见自己纯正的炎黄血统,而成为臭名昭著的卖国贼……这里有个人麻木之悲哀,有“朋友”狡黠的悲哀,有民族叛逆之悲哀。作者的思路之所以纵横驰骋,正是由于对联想中的因果关系处理有度,从而使文章观点和材料合拍,原因与结果共鸣。
  由此可见,联想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大有裨益。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链接古今史话,拓展写作空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扉,激活思维的涟漪。从这一意义上说,联想思维是作者立意、运思及谋篇的无形津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