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如何提高“活动与探究”课的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平超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与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个标准,高中化学在每个课题都安排了不少“活动与探究”的内容。那么要提高“活动与探究”的实效性,教师应怎样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从3个方面去考虑。
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即是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引发和开始,所以探究活动是以明确的问题为导向。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事先要精心设置,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不多的实际,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因为越是身边的问题,越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事物,越能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探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后面的探究有明显的目标和内容。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多向的,教师应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并能恰当地给予指导和纠正。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对“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的探究时,首先叫学生用一个大烧杯将装有酚酞试液和装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过2分钟左右,发现酚酞试液变红。神奇的现象激活了学生,他们异常兴奋,积极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的组说:“我们组猜想是这样:用一个大烧杯罩住,烧杯中有空气,只有空气与酚酞试液接触,是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了呢?”有的组说:“是不是大烧杯的底下有什么东西掉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了呢?”笔者说:“大家猜想得很好,那么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实验重新开始,有的组将装有酚酞试液的小烧杯放在空气中,有的组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装有酚酞试液的小烧杯,过了几分钟,酚酞试液都不变红,证明原先2种猜想不对。看来,谜团正困扰着学生。于是,笔者提示大家将氨水直接滴入酚酞试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很快有一组学生抢着回答:“我们知道了,我们在滴入氨水时,闻到有强烈的气味,肯定是氨水分子挥发出来,因被一个大烧杯罩住,故挥发出来的氨水有部分跑进酚酞试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了。”笔者肯定了他们的答案,从一个“跑”字就可以形象地证明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的。
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或异常现象,教师应趁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探疑。例如,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用酒精灯加热时,有个学生不小心碰倒酒精灯,引起着火,笔者先立即用湿毛巾扑灭了火,然后提问:“有谁知道毛巾扑灭火的原理?”这样,学生既学到突出事故的处理方法,又对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增加感性的认识。又如对“呼出气体”的探究中,有一组学生向盛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但不显浑浊,他们认为应该是二氧化碳的量不够,故直接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吹气,很快变浑浊;他们又认为二氧化碳的量越多,石灰水一定越浑浊,故继续吹气,但浑浊的石灰水反而慢慢变澄清,他们很惊讶,问笔者是什么原因。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让全班学生一起来探究这一异常现象,于是提议他们继续向浑浊的石灰水吹气,结果却变澄清。通过引导,学生终于弄明白,原来是当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钙,故显浑浊,但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溶解于水的碳酸氢钙,故浑浊又变为澄清。
正确指导,避免“探”而不“究”
新教材对活动探究的内容叙述过于简单,缺少详细而明确的提示和引导,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故教师对基本操作要做好示范,并对每步操作要领做好讨论和总结,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这些基本操作包括酒精灯的使用、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洗涤仪器、天平的使用、过滤及蒸馏的方法等。
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或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前,详细地说明探究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容易忽略之处;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例如“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的探究,这是一个操作、装置较为复杂的实验,所得的氯气是有刺激性有毒气体,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操作,而教材中只有一幅装置图。为了保证实验取得预期效果,按实验步骤设计问题:1)课本上的装置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2)制取氯气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何?3)该反应用什么类型的制气装置?4)氯气的净化应选择哪种装置?5)先除氯化氢气体还是先除水蒸气?为什么?6)多余氯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怎么处理?7)尾气处理应选择什么装置?8)装置连接、气密性检查等。
对一些操作要求较高、不易完成的、有腐蚀性、危险性的实验,教师应先做必要的提醒,以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例如:“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动作要快速,否则白烟不能复燃;“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二氧化锰的用量,防止因反应剧烈使大量的液体涌出而被烫伤。
综上所述,在“活动与探究”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善于设疑,注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疑,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做好科学探究,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提高“活动与探究”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