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延军
[摘要]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新课程在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含义,通用的解释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新课程在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是高中物理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识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习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学习以本来面目。教师制作的课件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交流和尝试探究中建构知识,即把立足点放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及有利的学习条件上。如果课件缺乏交互性,不注重让学生有一个体验、探究与交流的过程,过早地进行多媒体演示,那就是把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掩盖了,使人机对话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与交流。一个好的课件要注意留有余地,使学生有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一个好的辅助教学软件应体现新课标理念,即多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能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以及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探索。
教师不能用计算机模拟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的操作,因为这容易让学生觉得不真实,甚至是伪科学的。实验应该真正动手去做,千万不要让多媒体代劳。遇到有难以演示的实验或难以描述的过程,可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借助多媒体将其描述得更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课堂教学应注意科学方法的教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教给学生方法应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科学方法,学生就能建立起正确的思维过程,并且科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条件,所以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讲单摆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先让学生猜想出来,再引导学生考虑用控制变量法或比较法设计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做,不要直接教给学生应如何去做。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做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演示实验,教师应尽可能演示,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边操作边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对分组实验,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先让学生找出几种可行的方法,如滴水法、自由落体法、单摆法等,再让学生比较方案的优缺点。让学生去体验当年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物理规律的。先猜想假设,再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会选择有用的信息。例如,让学生做共振的小实验,让学生写《拔河仅仅是比力气吗》的小论文,学生如能认真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就会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在与伪科学的斗争中曲折发展的,学习物理学史,能让学生体会发现真理、坚持真理的艰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如尊重客观、毅力顽强、不急功近利、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真理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待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安排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意见,不论正确与否,都要注意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要鼓励学生钻研,而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探索激情。教学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克服思维定势。如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要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要讲得太多太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3.塑造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擅长于形象思维,有的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问题往往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教师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说:“学校始终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般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比起那些靠主要技能训练来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因为物理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物理要“悟理”,教师关键是要创设好教学情境,把问题按层次问下去,引导学生去“悟理”。一节课固然要有良好的氛围,有充满激情的热闹场面,但更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正确对待课堂气氛暂时的沉闷,通过点拨引导,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动、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五)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使学生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价值。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了解数字电视、核电站、核武器等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和军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来奉献社会、造福人类。这对于反对迷信,反对恐怖组织和邪教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危害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素养已经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浏览指定网站上的相关内容,开展上网学习交流的活动。如了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嫦娥工程及火星探测器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位名人说过,如果没有具有科学素养的公众,美好世界的前景就没有指望;一个没有科学素养的民族,就不可能拥有自己光辉的未来。当前,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管建祥.新课程倡导的物理教学新理念[J].中学物理,2007.(5).
[3]施传柱.论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J].中学物理,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