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略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 宏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入门阶段,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既要掌握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要形成化学的解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养成研究化学的探究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光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学习品质、应变能力等,让学生形成敬佩心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从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向有意识地模仿转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严谨的、博学的、有良好学习品德的、有爱心的“香熏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熏陶学生们,让祖国未来的花朵长得更好、开得更盛。
  
  (一)识记性知识的处理
  
  1.知识的处理。化学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记住。这部分知识一般比较散,要记的东西又比较多。如何让学生记住?如何简单而又深刻的记住?如何让学生学会处理这种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克服“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举个例子,在讲化合价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学习化合价,然后让学生记住化合价?学生很难记住化合价。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把化合价进行分类,学生们就会积极地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化合价的口决:“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钡镁钙锌,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氮磷,铁有二三,铜一二”。学生不费力就记住了化合价,还体会到口诀的好处。这样就化解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难点,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惧心理,并且养成遇有烦、乱的识记性知识的时候尽量把它规律化、系统化的习惯,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由知识的表象到本质。暂时记住了知识,只是解决了表象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要牢固地记住知识,还要懂得知识的内涵、知识的来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与自然的因果关系。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对“先通氢气,再加热”的步骤教师应引导追究:为什么这样操作?这会引起学生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们会联想到氢气的性质,即易燃烧,而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易发生爆炸。从而得出其原因是防止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引起爆炸。而这个实验中“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氢气”其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3.本质的升华。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的本质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自然,知识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总结所有原因:①“先通氢气,后加热”的目的是防止爆炸。②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导气管,后撤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冷水使热的试管破裂。③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氢气”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④收集氧气应等气泡连续而又均匀的时候目的是防止收集的氧气不纯等。学生反复思考、小结,自然得出所有操作的注意点,这样就使知识从表象到本质得到升华和提炼。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就像一根香薰草,先用自身的“香气”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学习、理解某一知识的完整过程,使学生能真正从本质上掌握知识。
  
  (二)理论知识的处理
  
  初中化学中有一部分知识还是相当抽象的,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三个概念之所以是初中化学中最难懂、最抽象的,原因是它们描述的是微观或微观与宏观之间联系的内容,而微观世界在课堂的条件下是无法观察到的,只能通过有关图片或宏观现象得以体现或推导。对于刚刚学习化学还不具有较强推理能力的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性。笔者思考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怎样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1.分割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割成“分子是粒子”。有什么性质的粒子是分子呢?教者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的性质。在无法解决问题时,又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举例,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木头制成桌子和椅子、铁生锈”等,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就会发现:例①、例②物质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分子也不变;而例③物质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分子也发生改变。由此提问:你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分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时候学生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改变。从而轻松地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概念的倒流与巩固。如果只是完成概念的初步理解,还没有得到巩固。就如同刚建好的房子,如果不用水泥、沙浆粉刷,它就不牢固。为了加强对上述知识的掌握,可先进行第一层次的巩固:概念中的“最小粒子”是何含义?这是知识的倒流。如果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就会知道:所谓最小,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前提条件下的最小,并非体积小,也非质量小。这时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同学,会因提问而得到巩固。学生们会舒一口气,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快乐感会刺激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时再进行第二次巩固,即用对应的题目进行巩固。
  
  (三)与生同乐
  
  所谓与生同乐,是指学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教者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喜悦与高兴。因为学生们希望得到社会、老师、家庭的肯定。这样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处在一种如师、如友的亲密关系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老师的人格吸引了学生,学生就会由衷地敬佩老师,敬佩之余,就会效仿老师,这样更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同学生的关系比较亲密后,就会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便于指出学生的缺点,表扬其优点,培养学生。
  通过这几年的实验,笔者发现自己的学生总具有勤奋、刻苦、探究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因为笔者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一样教育和爱护着他们。正因为如此,笔者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最好的模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