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回归“生活世界”,建构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课程整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在此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新课改强调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少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生活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纵观新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无不直接显示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与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政治或哲学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问题。如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现象,本地区和学校的大事,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例等内容,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情境。
  教学案例:《政治生活》“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情境:某班级选班长,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A、班主任指定一名同学为班长。B、同学们直接投票选举班长。C、同学们先选出班委十位组成成员,然后由班委会投票产生。D、班主任指定一位班长候选人。E、班主任推出三位班长候选人
  设疑:你最不赞成哪种班长产生办法?最赞成哪种?为什么?
  知识生成:四种民主选举的方式及其优缺点。
  追问:假定你班采用直接、差额选举的办法产生班长,你会认真对待这一选举活动吗?为什么?
  知识生成: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教学点评:本课积极开发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贴近学生,学生有话说,愿意说,教学效果较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而且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发现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观察和记录下来; 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生活,通过课前时事演讲、学生自办手抄报、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热情。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与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展示其生机和活力。
  二、 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思的学习,而是倡导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式的学习,学生只有体验了干渴,才知道水的重要和节水的必要;体验污染,方知环保的重要; 聆听了企业家的创业报告,才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在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认识才能得以提升,情感才能得以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性,就必须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观点,掌握基本价值标准,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升华情感,提升觉悟。
  例如在教学《储蓄和商业银行》一框之前,我首先在班上建立了若干个活动小组,并轮流到附近的农业银行开展丰富多彩的采访调查活动,亲历具体的生活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学生会自主引发内在的矛盾斗争,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又如,我在教学《公司的经营时》,学生和我一起设计了有关公司经营的短剧,由学生扮演董事长,经理,等去体验教材知识。
  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和安排,给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本,更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和需要,并将学生需求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此外,活动的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安排和灵活驾驭,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充分考虑的问题。
  三、 开展研究性学习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达课程目标,这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到现在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思想政治学科贯彻德育原则的内在要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不是纯粹为了考试,而在于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合乎生活的逻辑。但这里的回归,不只是简单、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完成,而是更为广泛现实的社会生活参与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因为只有真实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例如2010年的寒假,我组织本班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围绕基层民主、环境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完成2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开学后组织评比。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科学的学习态度、社会道德、学习方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且学会了分享与合作,激活学习中的储存,尝试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各种能力。我在教学中尝试每单元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做法是:将每单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布置下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期3-4周的准备活动,包括选择课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成果汇编和发布、反思与总结等环节,注重过程管理,由小组长组织管理,给每位学生打分评价,老师督促检查。
  总之,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源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生活化但不能庸俗化
  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课堂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并不是意味教学内容就是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重现。完整的生活世界既包括科学的经验,也包括科学理论和科学逻辑。高中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主要教学任务包括:一是传授科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因此,构建“生活化课堂”,课堂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要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在教学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略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那种把政治课教学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政治课堂引向庸俗化。
  2.生活化不能导致无序化
  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课堂教学内容
   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意味着要开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个过程既要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纯粹的玩玩、走过场,那样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无序化,不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德育目的也无从谈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94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