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影响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在诸因素中,过时、保守的教师编制制度、工资制度、“支教”和“下乡”制度正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应实行西部农村初中按需设编、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国家全额核拨制度,逐渐取消“支教”制度,形成动态的具有长效激励机制的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制度,维护当地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制度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5-0019-02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程度明显偏低:表现为既存在大量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的现象;又存在大量学历不合格“教师”的任教行为。有学者透露,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现在仍有代课教师50.6万人,约占西部农村教师的20%。而报有坚定教师信念,立志终身从教的教师数量更少。有关调查也显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只占总数的42.9%,还有4.4%的教师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说明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能力不强、专业素养不高,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影响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过时、保守的教师制度因素正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主要因素。
  
  一、影响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因素
  
  (一)“下乡”和“支教”制度造成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变动性、不稳定性、无序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解决西部农村学校师资数量短缺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接受了一些学者、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政策建议并在部分地区实施了若干制度措施:城镇教师“评优选先”须有农村工作经历,城镇教师评职称须有两年农村工作经历,城市教师晋级、提职须有农村工作经历。应该说这些制度在解决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高校教育规模扩张和教师补给量急剧增加的今天,城市教师被动“下乡”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下乡”和“短期的”激励制度并不能给西部农村地区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因为许多“下乡”教师在晋级、晋职、评优之后就会很快走人。“下乡”对于许多城里教师来说主要是为了“镀金”、获取职务和职称,提高“身价”,而非实施专业奉献精神。城镇是众多“下乡”教师的居家栖息之地,城镇是众多“下乡”教师子女就学的场所,城镇也是教师获取更高利润的地方。在短期的制度“规劝”和利欲诱惑面前,多数教师不愿意放弃更多的利益、长期奉献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因此,“下乡”教师业已形成的消极应对心态不会对农村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会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产生确定而持续的影响。“下乡”只会引起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重点解决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又实施了东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农村的“支教”活动。“支教”制度在缓解西部农村地区师资数量紧缺状况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支教”活动也引来了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些情况:“支教”制度并没有严格规定哪些人员可以下去“支教”,哪些人员不可以下去。造成“支教”制度执行过程中随意应付的行为。其中部分“支教”输出单位输出的是其组织内部“富余”的非教学人员,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部分单位输出的是非接受学校课程需求类的应届大学生,他们不具备接受学校紧缺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他们没有实际教学经验。他们的存在充实了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的总量,却不能从根本上给当地带来一支真正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一般而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可行的教师教育制度做支撑。如果期望通过“支教”教师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发展问题。只会造成当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复杂性和无序性。因此,“支教”制度只是一种“头痛医头”的短期行为,不能作为长期的国策来执行。
  
  (二)刚性的教师编制制度制约了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的合理化发展
  编制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编制的目的是控制机构与人员的数量,限制机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工作效益。但是,学校发展需要足额数量的专职教师存在,没有最低编制的教师数额存在,就不能保证教师队伍学为所教,教为所长,就不能保证教师队伍专业的最基本的发展。一般而言,教师编制数额要随受教育人口数量的变化而调整。受教育人口多的地区,教师的编制量应该大一点,受教育人口少的地区,教师编制额要相应缩减。教师编制也要与地区环境资源状况相吻合:地大人稀的地区,尽管学生数量少,但国家、地方规定的教学科目依然要开齐,导致教师的编制额要大点;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增加班级学生数量的办法扩大师生比例,教师编制可以小一点。2001年中央编办等部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8.但在地大人稀的宁夏“西海固”地区。2006年农村初中学校的师生比却仍保持在1:22。说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一些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和师生比例极不合理。而在在编教师名额不足的情况下,不少西部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学校工勤人员挤占教师编制现象,更有一些长期在编不在岗的教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整体进程。
  现有编制不能有效利用,既定编制又严重不足,其必将造成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合理。2005年,在民族人口占90%以上的西部某贫困县,全县七所农村初中共有音乐、美术专职教师各2人,专职生物教师1人,没有一名专职劳动技术教育教师。但由于固定编制限制,该县当年没有接受一名相关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这一现象在西部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都很普遍。这一方面影响了西部农村教师队伍专业数量上的发展,也造成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需要的学科教师进不来,不需要的学科教师出不去。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大量存在。
  
  (三)教师工资制度限制了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国家曾提出教师工资要高出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随国民经济GDP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但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期低于公务员和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而农村教师收入大大低于城镇教师。当一些行业将工资收入作为次要收入来源的时候,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却为仅有的能看得见的微薄工资而努力拼搏。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稳定性,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而现行四级政府财政拨款制度建立在四级政府都能提供经费的假设的基础上。当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无力支付教师收入时,教师、优质教师的缺席就成为一种 必然。英国著名将领伯纳德・劳・蒙哥马利指出:薪水不高的教师通常是孤陋寡闻的。其接触面和生活方式受致命限制。让这种人向学生教授连他自己都一知半解的东西都非常困难。
  据了解,因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低、教师工资不能保障而流失的专业化、骨干教师数量惊人。重庆奉节县的部分农村学校5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因此,改革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制度已成为当前有关部门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二、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变革
  
  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根源不是源于教师本身,而是制度本身的缺点。要提高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上岗、培训和发展制度。
  
  (一)取消“下乡”、“支教”制度和固定编制的限制。实行富有弹性的、按需设编的师资制度
  形成长期稳定的教师队伍学历、学科和专业结构,保持西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师资源既“富裕”又“紧缺”,既雇佣、又进不来的状况。西部农村教师目前的状况,一方面是政治、历史老师的超编,另一方面是外语、数学老师的严重缺编;一方面是师范院校大学生不能就业,另一方面是西部农村地区缺乏师资。许多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不是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而是农村没有编制,农村学校的给定编制少、且被其他人员占用了。到农村只能做每个月200元的代课教师。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取消编制限制,就可以引导大学生到贫困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使外聘教师与在职教师同工同酬,安心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按需设编则可以清除学校富裕的非教学人员。取消编制限制不是无原则的进人,而是“按需设编”,根据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增加或减少教师编制指数、根据学科、岗位的实际需要进人。体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要求。
  “下乡”、“支教”制度在我国西部农村教师极其短缺的过去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就业量大于求的情况下,取消“下乡”、“支教”制度应成为一种趋势。取消“支教”制度,并不意味着不要城市教师到农村工作,而是要形成一种制度,支持和鼓励应届大学生长期在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吸纳农村本地学生返乡就业,支持和鼓励城市教师能长期支援农村教育事业,保持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序性、稳定性。
  
  (二)实行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收入国家全额核拨制度,并依照经济规律,加大物质激励比重。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结构
  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任何学校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存在。教师是国家事业单位的事业人员。为保障学校教学人员全身心投身于教育事业,国家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学校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工资收入。对于没有地方财政收入的西部农村地区,国家要实行教师工资国家全额核拨制度。同时,要依照经济规律,加大物质激励比重,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结构。
  管理行为学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机制要有助于行为人形成持续的工作动力,行为激励要重视精神方法,但也要重视物质手段。经济学人性论认为,人是利益性动物,人都是为利益而来,为利益而去的。因此,如果实行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高于城市教师收入的政策,自然能吸引住好教师、留住好教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当地教育打造出一支长期开不走的专业化队伍。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变化中的动态的教育事实,才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制度,才能引导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 曙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68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