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小学教師职称是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革完善。本文指出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教师职称;探析
  最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职称问题成了社会与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关于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职称改革的报道与讨论非常多,要求职称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各级职称的职数比例太低。
  我国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对各级职称的职数比例都有限定,如山东省初级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的职数比例情况是:(1)省级、市级规范化学校教师高级职务控制在教师编制总数的15%一20%,中级职务控制在35%一45%。(2)县级规范化学校、市属一般学校教师高级职务控制在教师编制总数的10%一17%,中级职务控制在3O%一40%。(3)一般学校教师高级职务控制在教师编制总数的5%一12%,中级控制在30%一40%。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最高的是65%,最低的是35%。[1]像乡镇初级中学这一层级的学校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一般都在35%左右,那么就有约65%的教师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评上中级职称,比例确实太高。
  职称职数比例的限制,导致一些教师长期评不上中高级职称,即使优秀也不能评上,严重打击了这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笔者在某乡村初级中学做过调查,该校教师43人,中级职称14人,无高级职称,有3个教龄20多年的教师还是初级职称。
  二、评审条件的设置与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不够吻合。
  第一,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标准中,有一些跟教书育人关系不密切,甚至无关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标准包括论文、课题、职称英语、各种荣誉、比赛获奖、学历、升学率、统考成绩等。[3]论文、课题、职称英语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跟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不太吻合,不利于教育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写论文、科研消耗了教师的精力,不利于教育教学。英语在中小学非英语教学中基本上派不上用场,对教学没多大意义。以升学率、学生统考成绩作为评职称评审条件,违背了素质教育原则。第二,跟教书育人关系很密切的一些因素没有列入职称评审的条件,如教学课时量、教龄、学生与家长的评价、对学生的关爱等。把跟教书育人关系很密切的因素列入职称评审的依据,对教书育人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提高专注于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质量提升。
  三、职称跟工资挂钩太多。
  对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职称,学历、教龄等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职称差距大,工资收入差距就会大,目前高级职称最低档的工资是初级职称最低档工资的2倍左右。主要由职称来决定工资高低是不合理的,也不科学。第一,职称长期低导致收入长期低,以致贫富差距大,分配不公,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二,部分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觉得功成名就了,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懈怠。一些高职称的教师不努力工作,工作量少却能获得较高收入,对那些工作刻苦职称偏低的教师来说很不公平,对教育事业不利。第三,中青年教师往往负担较重,开支较大,但由于职称较低而收入低,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第四,从劳动价值论角度来说,教师的工资收入应主要由工作量与工作质量等来决定,职称不宜成为影响工资的最重要因素。职称决定工资高低跟劳动价值论相违背,会导致广大教师不愿多干事,不愿多奉献。
  四、存在主观上的不公平因素。
  教师职称对教师工资收入影响很大,于是职称评定成了博弈,在职称评审中产生了诸多不公平因素。第一,学校领导在职称评定中占了明显优势。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有许多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识,比如师德评价、工作能力评价、教学评价等,这些些项目的评价大多是由领导执行,因此领导或跟领导利益相关的人在职称评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第二、领导享有资源分配权,给予某些人更多更好的资源。学生成绩、升学率、学生比赛获奖是职称评审中的主要加分项,某些校领导“重感情”,把跟自己关系近的教师安排教重点班、实验班,以致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占优势。此外,有些学校领导甚至擅自做主直接把晋升职称的机会给予某些教师,把其他教师排除在外。
  五、职称职数分配不公。
  中高级职称名额在各学校的分配上有差距,这显然不公平,要么按比例平均分配名额,要么不把名额分配到各校,每个教师公平竞争,按分数确定评审结果,这样才公平合理。目前的情况是把名额分配到各校,在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上城区学校的比乡村学校高,示范性学校比非示范性学校高,城市的比县城高。其实,乡村学校在职称名额的分配上还需要照顾,因为乡村学校教师的待遇不如城区教师的待遇。
  参考文献:
  [1]https://www.taodocs.com/p-19177012.html.
  [2]郑是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改革的问题与出路.赤峰学院学报,20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