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的分析与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小学初任教师的胜任力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初任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支持与内部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当前中小学初任教师在胜任力方面存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不够扎实、职业价值观不够明确、教师自身个体特性影响教师胜任力等诸多问题。可以通过重视初任教师职前培养、注重初任教师在职培训、加强初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改善初任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等来提升初任教师胜任力。
  关键词 中小学初任教师  教师胜任力  专业技能  职前培养  在职培训
  “胜任力”一词最早由戴维·米歇兰德(David·McClelland)提出,是指在特定的工作中能够将成绩突出者与工作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人特征,包括个体从事工作的动机、对待工作的态度、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等重要个体特征。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在管理领域内关注胜任力,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建立了一些相应的胜任力模型。进入21世纪,有关胜任力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工作,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教育领域内对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越来越重视。当前对教师胜任力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但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并且能够区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一种个体潜在特征,如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及专业知识、技能等;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价值观[1] 。尽管有关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已进行了好多年,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重新构建教师胜任力。
  一、影响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隔离其他事物独自进行的,而是受周围各种环境与事物的影响,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影响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本研究从内部与外部的视角出发,发现影响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学习氛围、教师工资待遇、制度保障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动机、教师教龄、人格特点等[2]。
  1.外部环境支持影响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的发展
  从外部环境支持来看,校园环境、工作氛围、教师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影响着教师胜任力的发展。首先,校园环境、工作氛围等影响教师胜任力。一般来说,校园环境优越、工作氛围融洽、办学条件好的名校中会聚集更多的名师,即名校聚名师。学校只有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名誉和知名度、获得社会认可的过程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与平台;教师也会在更大的发展平台中全面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了解专业理论发展状况、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了解先进知识理论,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观念与理论,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其次,教师工资待遇与制度保障影响教师胜任力。教师的基本身份是社会个体,首先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如果连最基本的工资待遇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还谈何工作积极性与胜任力?除了工资待遇,有关教师的相关制度也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由此可见,教师工资待遇、制度保障等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来影响教师胜任力。因此,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不断完善教师制度保障,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与完善制度保障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胜任力。整体来说,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目标、学校目标与教师目标是相统一的,一旦教师目标与另外两个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发生冲突,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师胜任力的有效发挥。因此,应从整体上保证学校环境、育人目标与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和谐统一。
  2.内部教师自身因素影响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的发展
  从教师自身来看,影响胜任力的内部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教师来说,其本质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扎实的基础理论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而这些内容既来自于教师入职前接受教育阶段进行的学习,也来自于入职后在工作中的不断积累与学习。其次,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动机。保证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动机,这在胜任力结构中称为热情,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有较强专业动机的教师不论在职前还是职后,都会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主动追求进步,在日常教育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细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对教学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追求更好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再次,教师的教龄。有研究表明,随着教龄的不断增加,教师胜任力会有所提高,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随着教龄的增大,积累的教学经验越丰富,对教学研究与教学创新的见解也更加独到,在教学过程中的应变与监控能力也越强,而这些都是构成教师胜任力的重要要素。但同时也要清楚,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变化,处于新时代的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最后,教师的人格特点。人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是构成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模式。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启蒙者,这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全的人格。
  二、对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的反思
  教师胜任力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前中小学初任教师在胜任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不够扎实,具体表现为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领悟课程标准的能力缺乏、呈现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足和表达教学内容的语言能力缺乏;二是职业价值观不明确,没能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三是自身个体特性影响教师胜任力,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其应变与问题解决能力较低。   1.初任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不够扎实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因此,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既要具备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其他通识类知识与获取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与途径越来越多,这给很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70%的教师表示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扎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与升级,许多教师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表现出明显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偏低,很难熟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掌控现代课堂教学。其次,领悟课程标准的能力缺乏。对很多入职初期的教师来说,他们正处于教学的适应期,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都不足,再加上超课时、跨学科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教学任务繁重,与长期从教的教师相比,他们理解、领悟与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能力明显不足。再次,呈现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足。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过程,体现着教师灵活贯彻教学设计、机智处理教学生成、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等活动顺利进行,呈现教学过程的能力是教师胜任力的核心能力。最后,表达教学语言的能力缺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传统课程教学中,非常强调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少考虑教师的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交流与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初任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不够明确
  教师的培养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自主意识、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内涵,明确自己的社会意义与职业价值观。教师的主要职责除了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心理、情感与社会发展。有研究者对教师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中小学职初教师虽然在职业态度方面表现出积极健康的状况,但也存在许多消极的方面,如一些职初教师职业自信不足,专业发展缓慢;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较少,师生关系一般,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有些教师很难做到严谨治学,职业态度不稳定,职业价值观不明确等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知识学习、信念形成、情感与能力发展的综合过程,有研究结果显示,职初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缺乏学科专业知识,而是很难融合已有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实践,存在教育情感、信念及教学实践能力缺乏现象。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教师将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情感和态度等,而教师自身的职业信念、教育情怀、实践能力等不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具体的学习或培训所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累与形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了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动机,真正投入教育事业,从而提高教学胜任力[3]。
  3.教师自身个体特性影响教师胜任力
  不同个性特征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师组织与管理课堂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在有形或无形中都会受教师个性特征的影响,积极的教师个性特征会对学生产生良性的、积极的影响,而消极的教师个性特征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的自学与内在激励。教师自身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加强和拓展思维能力、專业技能、耐受能力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有胜任力进行扩展的过程。同时,教师胜任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对其进行更新与发展,整体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而这个学习的过程与教师的个体特征紧密相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表现出稳定、责任心强、精力充沛、真诚勇敢、自信等积极的个性特质。有研究调查显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超过50%的教师表现出积极应对的态度,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不到50%的教师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缺乏沉着冷静、及时解决、随机应变的能力。另外,教师的个性特质表现出明显的交叉与重叠现象,具体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知识,轻视育人的本质;分析具体问题时多停留在表层,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层挖掘的能力;不能沉着冷静地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细致地观察课堂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对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的重建
  通过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对实践调查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较低,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诸多问题。因此,亟待提升中小学初任教师胜任力。要重视初任教师职前培养;注重初任教师在职培训,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培训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效能感的培养;加强初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改善初任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等。
  1.重视初任教师职前培养
  近些年来,在各高校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与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管理错位、理念不明、定位不清等现象,导致学生在专业构成、学科知识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使我国初任教师在入职前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较低,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教师职前教育,重视教师教育。在教师职前培养中要明晰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确立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合理调整知识结构,适当安排实践类课程比例,增加学生实习、见习课程,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另外,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教授与训练,还要注重学生有关教师职业道德与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基础教育教师工作岗位所特有的情感和相关的教师专业道德。在师范教育过程中要摒弃之前的“分段分离式”培养模式,而要采用具有新逻辑起点的“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因为该模式在面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既关注“教什么”的内容,也注重“怎样教”的技巧,这种融合教师职业课程体系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型教师培养体系,实现了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共同培养。   2.注重初任教师在职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胜任力,入职后提升教师胜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注重心理学理论的培训,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特点及规律,更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规律,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其次,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效能感的培养。当教师掌握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其能力的增加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要重视教学监控力与效能感的培养。除教师培训之外,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在职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中。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这一职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故将知识以娱乐化的形式对教师群体进行传递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重要路径。如,为教师配备的教育丛书、师资培训课程等都应该有相应的学习光碟、网站资源和视听教材等,具体的课程、资料等内容都要与现实的生活相接轨,贴近现实生活,在注重引导性与实用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娱乐性与互动性[4]。
  3.加强初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
  胜任力强的教师不仅表现为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还应具备深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较高能够将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帮助教师促进自身教学理论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的深化,还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成长。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型的教师,而应该向科研型的教师转变,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与研究者。有研究结果显示,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胜任力也比较强,能够对教育教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与领悟,从自身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活动。具体来说,科学组织和安排校本教研活动,细化活动流程,引领活动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校本教研活动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研修网络,在研修框架之中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使其在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大力组建校际教研交流、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互相交流、讨论营造空间与机会,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整体水平。在开展教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确定要开展的专题,通过各种途径与渠道来展开活动[5]。
  4.改善初任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其提供舒适的工作条件
  教师工作绩效与其工作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因此,为了提高教师工作胜任力,须改善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首先,文化方面,须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校园团队合作精神,为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提供互相交流与讨论的平台,让其有更大的空间与平台来发挥各自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与教师综合能力。如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创建资源共享与互相交流空间,营造互相学习与分享经验的文化氛围。主要采用“经验分享”“案例教学”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经验总结与案例展示的形式将教师带入具体的案例情境之中,让其他教师在这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中感受和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胜任力。其次,校园环境方面,开展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搞好绿化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其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便利的条件与舒适的环境,让教师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积极开展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胜任力。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采用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评工作,形成良好的学校校风与教师工作作风,不断缓解教师工作与社会压力,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6]。
  参考文献
  [1] 盛艳燕.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取向与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高教探索,2017(01).
  [2] 赵佳丽.基于教师胜任力的教学评价转向[J].教学与管理,2017(16).
  [3] 袁磊,王冠楠,闫耀丽.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
  [4] 李更生.基于胜任力及其模型建构的教师培训师学习与培训[J].教育发展研究,2014(18).
  [5] 万川,王冠楠.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3).
  [6] 易连云,邹太龙.大数据时代的教師德育胜任力及其转向与培养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05).
   [作者:孔敏(1984-),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2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