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科教融合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教融合是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工业工程本科教学为例,分析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科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模块化划分与实验课程改革方法,并提出了实施1+X教学模式与建设教学团队的组织方法,最后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给出了基于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业工程;科教融合;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59-03
  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应是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引入科研成果和问题,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模式。目前,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与本科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相容性不好,推广和有效实施的难度很大。从教育和科技长期发展战略上看,科学研究对有效的本科生教学是必需的,对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必要的,科研与教学应该是相容的。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并由学生去探求。
  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过程往往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层面上,忽视了大学教学应具有的研究性和创新性。科研反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科研促进教学的手段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及将科研问题和方法融入教学活动。然而,国内当前主流的本科课程教学组织模式不能有效促进科教融合,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教师专长领域与所授课程不匹配、教学团队组建流于形式以及实验教学与课程教学相分离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科研水平,需要对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分析了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课程模块化划分与实验课程改革方法,并提出了实施1+X教学模式与建设教学团队的思路。
  一、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教师承担很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但是科研与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很多教师将教学当作负担,应付了事。这与教师科研领域精细化趋势和教材内容综合化的矛盾相关。教师担任的课程中可能只有极少的章节涉及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大部分教学课时和精力用于其他章节,因此教师容易把教学视作负担,忽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难以在课堂中就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深入引导。
  2.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强。专业课程中很多知识点在一些课程中重复出现。对于这些重复知识点,学生在每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都学而不精,各门课教师的对这些知识点授课均不深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由各科教师分别进行传授,这种完全分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验教学通常放在短学期,实验内容涉及多个专业课程知识点。所在学院没有专门的实验员,由专业课老师承担。实验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在时间上和内容衔接上的隔断,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及时通过实验巩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时对专业知识已有所淡忘,求知和探索欲望低,为完成实验任务而实验。实验设计中学生的创造性和科研兴趣没有得到发掘,不符合科教融合的思想和要求。
  二、专业课程模块化划分方法与实验课程改革
  后现代知识观关于知识的转换性、建构性的特点,要求教学知识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结构化体系,由注重知识量的积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质。专业课程知识交叉严重,重复的知识传授,既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也不利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改进:
  1.梳理专业知识结构,将专业知识模块化,以知识模块为主线,改革课程设置。分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在多门课程中出现的相同知识模块是否存在重复讲授但又不精讲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专业知识体系,重新梳理专业知识结构,确定课程和重点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顺序。对于重复出现的多个相关重要知识点,可以考虑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对于不适合单独开设课程的重复知识点,应该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课程授课顺序进行准确定位,定在具体一门课程讲解。这种基于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容易与教师研究专长的精细化相适应。
  2.相关知识模块的实验环节与理论课紧密衔接。开设综合实验课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新途径。综合实验课包含一学期内所有需实验强化知识模块的相关实验,时间跨度大,安排灵活。聘请专门实验课老师,通过与理论授课教师协商合作,根据授课需要安排实验课。专业的实验课程一方面让学生按照预先收到的实验课要求上理论课,目的性会更加明确,态度会更加严谨认真;另一方面,理论课后让学生及时得到实验强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方法,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及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三、实施1+X教学模式与建设教学团队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中青年教师承担绝大部分的本科教学任务。中青年教师在教学课堂设计、课堂组织、教学内容讲解等方面能力不足,教学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建立教学团队并将教师专业化与课程模块化相结合,促进科教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热情是各专业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建立教学团队应从两个层次出发:学科专业平台层面的大团队和专业课程层面的小团队。学科专业平台层面的大团队主要通过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并依靠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教学质量。相比于大团队,专业课程层面的小团队由与课程相关的教师组成,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教师科研方向的专业化和专业课程的模块化,对于综合性的课程实行1+X授课模式,打破一课一师的模式。专业课程层面的小团队与1+X授课模式相匹配。团队建设将植根于“关注学生学到什么”的教学理念。每个课程小团队设一名负责人,负责课程授课的整体协调,根据各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为其分配课程模块。教师的教学精力聚焦,专业化的教学将会更好地促进科教融合。受教师自身学习曲线的影响,开始加入课程团队的老师难免在课程教学深度的把握上以及教学效果上存有不足。这种联合授课的方式可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团队的传帮带作用。   教师专业化和专业知识模块化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容易将科研成果和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传统的专业课程中可以增加研讨课,将研究的热点和目前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充实到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基础专业知识,加深记忆。此外,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开设专业选修课,结合企业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认知和探索学科专业知识,鼓励一批热爱研究的本科生借助选修课平台加入教师研究团队。中国有句格言:闻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行之。将本科教学与科研理论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可促使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同时促进教师从单纯应对教学任务到积极地完善学科知识架构和授课内容。课程体系分层次地不断完善,可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有效地促进科教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学生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队伍的建设。
  四、课程教学评价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工作。AACSB认证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持续改进。教学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为学生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传统教学评价仅关注教师课堂评价,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而对学生的学习信息,包括学习方式与行为、学习技能与水平、学习态度与情绪、学习结果等的采集、分析与利用。教学评价往往忽视课前教学调查和学生课堂教学评价。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学生课前教学问卷调查、学生课堂教学问卷调查、教师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和教学督导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目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拟从上述四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
  在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中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目标多层次化和评价指标类型的多样化。在评价指标的确定上,由学院确定指导大纲,各专业根据专业特色,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选择适当的定性或定量方法获取评价信息,采用系统化的分析工具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五、结束语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互相支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革新。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是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面向科教融合的本科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有适应于教师研究领域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为了解决教师研究领域精细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矛盾以及教师重视科研而敷衍教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方法,1+X教学模式和教学团队组建方法。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重要内容,改革实验课程组织形式使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真正起到实验促进教学的作用。最后文章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提出了基于持续改进理念的教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2-23.
  [2]赵晓霞.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2006,(5):105-108.
  [3]杨井冀,刘志强.培养工业工程人才,提高企业素质和效益[J].工业工程,2000,3(4):60-62.
  [4]王攀峰,张天宝.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01,17(3):28-30.
  [5]威尔伯特・J・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M].徐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沈玉顺,主编.课堂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上海市精品课程“生产运作与管理”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110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133120120002,
  2012007311009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4YZ088)、上海市一流学科项目资助(S1201YLXK)、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SY06)、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ID-10-303-002)。
  作者简介:耿秀丽(1984-),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工程;叶春明(1964-),男,教授,研究方向:工业工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9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