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乒乓球裁判预判能力的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裁判是体育赛场上的法官,裁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激烈的赛场上,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裁判的预判能力,会给比赛顺利进行带来直接影响。所以,提高裁判的预判能力,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影响乒乓球裁判预判能力的因素,并结合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能能对裁判员执裁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乒乓球;裁判;预判能力;影响因素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随着社会发展和全面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乒乓球爱好者的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给乒乓球裁判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乒乓球赛场瞬息万变,乒乓球裁判员只有认清影响预判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预判能力,才能避免出现漏判、错判等问题。那么,影响乒乓球裁判预判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又该如何提高乒乓球裁判的预判能力呢?本文对此做出了回答。
一、经验和识别能力
乒乓球是一项近台小球项目,乒乓球比赛以进攻为主,动作小,速度快,比赛节奏流畅、紧凑,许多情况都是肉眼无法判断的。裁判员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乒乓球规则和裁判法,有良好的乒乓球意识,才能识别赛场上的各种情况。所以,从裁判的角度来讲,识别能力,是乒乓球裁判必备的素养。如何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识别能力呢,重视理论学习,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是根本。如一些乒乓球运动员在打球时经常会有许多小动作,如何看待、处理运动员的小动作,需要裁判员视情况而定。如运动员的动作如果直接影响对方得分,即便是在规定尺度下,也需要裁判员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判,及时制止,按犯规来判罚运动员。如果不影响对方得分,就可以有意放过。总之,乒乓球裁判的预判、判断结果与其经验和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乒乓球裁判员要想提高预判和识别能力,必须要重视乒乓球基本理论知识和裁判知识学习,熟读乒乓球裁判员手册和规则,熟悉乒乓球竞赛规则,按照规则去处理赛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况。然后,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经验总结和积累,就现代乒乓球的全面型打法、某个球队的技术特点、战术组合等有所认识和了解,以提高观察的目的性和预判的准确性。
二、综合心理素质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对抗速度、力量和技巧的不断提高,乒乓球赛场上的争夺更加激烈。在赛场上,运动员和观众可能会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作为乒乓球运动的执法者,必须要冷静、稳重。而要想确保自己在群情激奋的状态下保持冷静,并根据赛场上的情况作出科学的预判,裁判员的心理素质必须要足够强大。如果裁判员的综合心理素质不过硬,在临场执法时出现了太多不应该的想法,患得患失,或者是因为观众起哄、球队不满而紧张,必然会引起裁判失误和赛事的正常进行。所以,乒乓球裁判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后,从以下几点,有意识地增强个人的心理素质:首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执法。其次,借助注意力练习提高个人的注意力分配和转移定时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再次,借助表象训练进行动力定型,消除脑海中的无用动作图示,形成一整套能体现裁判威信的动作。然后,借助认知训练消除心理障碍,强化自我意识,树立执法自信,强化正确执法的心理机制。此外,乒乓球裁判员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裁判工作。
三、个人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是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所做出的应激能力。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通过反应速度快慢、时间长短来体现出来的。从乒乓球运动员出现违规动作,赛场上出现特殊情况,到裁判员做出反应,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个时间,这个过程和时间越短,说明裁判员的反应能力越好。同样,反应能力也是影响裁判员预判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员出现违规动作,裁判员第一时间抓住违规动作做出处理,才谈得上合理和公正,抓住第二个,就属于误判。所以说,裁判员的反应能力对预判和执判有直接影响。为此,乒乓球裁判员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个人的反应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在临场实践中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开展专项听觉、视觉训练,提高个人的感官反应能力。如通过听口哨做变相变速移动训练听觉,持球空中抛练习视觉;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追踪能力,在裁判时选择好的观察角度,提高预判的正确率和裁判水平。
总之,影响乒乓球裁判预判的因素非常多,其中,经验、心理素质、感應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乒乓球裁判员要认清自己的缺陷,然后在日常训练中,以这几方面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以掌握足够的裁判技巧,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预判能力,更好地服务乒乓球运动。
参考文献:
[1]孙国友.乒乓球裁判员临场裁判艺术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03):67-71.
[2]杨艳.乒乓球裁判员的基本职责与临场执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2):76-77.
[3]杨培林.乒乓球裁判员心理素质的探讨[J].乒乓世界,1996(02):44.
[4]李庆晗,孙春特.谈基层乒乓球比赛中裁判员临场情绪的调控[J].青春岁月,2013(20):448-4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4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