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推行小组合作的形式,赋予课堂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学知识。本文就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原因;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作用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所以学习能力还不高,自控力也比较差。所以,想让小学生积极的学习,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锻炼学生的自控力,小组合作是最佳的选择。小组合作能有效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锻炼学生的彼此合作和讨论能力,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和思维的活跃性。接下来我提出一些开展小组合作的策略。
一、小组合作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学生之间围绕一个目标进行讨论与学习。学生之间由于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方面有差异,导致学生性格和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影响着学生小组合作时的交流,商讨不当可能会产生误会引起冲突。学生之间不同的经历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二)教师的奖励机制不合理
奖励是对学生的学习或行为的一种认可,用物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把奖励机制运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时,奖励要针对小组整体成员,不能针对个人,对小组进行奖励的方式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对个人进行奖励的方式。
(三)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小组学习强调的就是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讨论一个学习目标,产生的想法共同交流,最后表达出来。小组合作是学习的方式,更是知识流通的过程,可以达到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合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技巧进行,否则混乱的秩序只会导致活动无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就是团结协作、沟通互补,学生要敢于表达,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积极主动的与组员进行讨论,要注意表达的方式,不能过于繁杂含蓄,必须有重心的表达言简意赅,更有利于别人倾听。小组没有人发言时,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不要故意打断组员的发言,否则会引起组内矛盾,导致合作无法进行。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建设小组内文化
想要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推动小组文化的建设,有文化才会有认同和归属感。可以为小组想一个响亮的名称,霸气的口号,为了小组内活动的有序进行,可以为小组制定一个规章制度,组员按制度进行活动,小组可以共同构建班级活动,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通过文化的建设,学生的归属感加强,小组合作的开展就更加轻松顺利。可以对小组的口号、标语进行展示评比,胜出者给予物质奖励,小组内也可以设置奖惩制度,用来规范小组内的制度,从整体上可以加强班级的纪律建设。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要对各个小组加以引导,要让各个小组之间也充分交流讨论,不能完全视为竞争对手,要让各小组均衡发展。老师可以通过班会,给学生讲解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合作的技巧,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想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加以引导,刻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小组作业,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在建立小组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学习偏差的学生,优势互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有一席之地。要建立适合小组发展的制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结合奖惩机制,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完善小组评价机制
在小组内要建立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一样,评价机制要针对小组,不能偏向个人,对个人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的个性的良好发展,小组整体评价有利于小组的均衡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语文老师在讲课文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的方式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回答最全面的有物质奖励。这样利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对待新知识,提高课堂效果。学生通过合作可以达到知识的互补交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学习一些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小组成员思想的传达,有利于让组员现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問题,有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行成。小组内竞争平等,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能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胆量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早些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增加了解兴趣,更好的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小组合作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更加有兴趣投入其中,达到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邓仕民,黄晓辉,熊元红.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冲突与调适[J].教育探索,2015,(06):24-26.
[2]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03):35-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