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阅读中习得写作之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内在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读”中学“写”,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外貌描写;读写结合
  一、设计缘起
  鲁迅是中国最擅长外貌描写的作家,他的作品《少年闰土》(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深受同学们喜爱。其中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片段,只是寥寥数语,一个活泼憨厚的少年形象便跃然纸上。笔者认为可以此为“点”,破解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语言密码。这是教会孩子外貌描写“神形兼备”的良好契机。
  二、板块呈现
  第一板块:“起点切入,立目标”
  外貌描写,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在他们上三年级学写片段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孩子的写作已由写段进入写完整的篇章,为什么还要学“外貌描写”?笔者认为,三年级学写外貌片段,孩子们要学的是细致观察,按顺序描写,即使面面俱到或者存在脸谱化的问题,也是符合那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的;到了高年段,外貌描写真的作为一个片段放在篇章里,放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里,放在一个事件里,放在一个设定的大主题下,它是要承载表现人物内在品质、表现主题的“重担”,外貌描写不是例行公事,外貌描写需要从“识人”进阶到“知人”。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写一段同班同学的外貌描写片段。上课伊始,请几名同学读自己的片段,不暴露被描写者的姓名,让孩子们单凭文字猜猜“写的是谁”。当孩子们猜出后,教师一边表扬描写者“你们的文字已经具备了让人见字识人的功力”,一边在黑板上方的中央郑重其事地写下“见字识人”四个字。此时,被表扬的孩子稍有得意,教师却话锋一转“一段文字能让人见字如面固然值得称道,但如果让大家透过你对某一同学的外貌描写对这个人的性格、精神面貌这些内在的东西也有一个总体的印象,那就更妙了。大家想不想习得此道呢?”好胜的孩子们被“撩拨”得“群情激昂”,教师趁机请出“中国最擅长外貌描写的作家——鲁迅”教大家外貌描写。
  第二板块:“一读悟法,知取舍”
  这个阶段的教学,以课文为例子,遵循“读为基础”“读中学写”的原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重温《少年闰土》的片段。
  师:这个片段写了什么?你们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从“紫色的圆脸”看出闰土健康、可爱……
  师(提炼):与阳光、与自然亲密地接触,难怪会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自然知识。
  生:“乌毡帽”“银项圈”显得憨厚,深得父亲疼爱……
  师(提炼):乌毡帽是绍兴农民的标志,戴着它显得憨厚土气,即使在异乡单凭头上的乌毡帽就可以断定这是绍兴人。戴得起银项圈,说明当时闰土的家境还算过得去,他的父亲只在过年和收租的时候到有钱人家做工,平时还有自己的地可以种。
  师:鲁迅写闰土的服饰、容貌,只不过寥寥数笔,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闰土健康的外在形象、憨厚的内在性格,还了解到了他的身份、家境以及所生活地域的特征。
  有了课内学习的基础,教师又出示“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片段,引导学生继续用“写了什么”“看出了什么”这样的思考脉络自学。
  生:“灰黄”,健康的紫色变作病态的灰黄,闰土的生活经历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
  生:“手”,反映了他劳作的艰辛。
  师:还是服饰、脸色,多了对眼睛、手的描写,抓住几个突出特征,就把闰土这一饱经磨难、憔悴不堪的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片段作为习作例文,帮助学生在感性上厘清了“形”与“神”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外貌描写的特点,然后以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的“画眼睛”做小结,从而破解鲁迅外貌描写的密码之一——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的特征来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为自己的习作做减法,做第一次修改。
  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看出来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生:虽然文字不多,但却能抓住主要特征,让读者能看出很多很多的东西。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鲁迅先生的描写不但让我们知道了闰土的样貌,还了解了他的性格、身份、家境、生活的经历……这就是“见字知人”。(擦掉“识”,板书“知”)
  师:从“相识”到“相知”,鲁迅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看看鲁迅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
  (PPT:“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师:这里面的“画眼睛”是真的只要你写一个人的眼睛吗?“画眼睛”只是先生打的一个比方,就是告诉我们外貌描寫不可千人一面,更不必面面俱到,要做到精!(师:板书:抓特征——精)
  师:精是什么?精是精选、精华、精简,即精挑细选人物外貌中最富特征的精华部分,而精简掉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东西。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按照鲁迅“画眼睛”的说法,再重新审视自己课前所写的片段,我们狠狠心给自己的习作做一次减法,保留下最精华、最有特点的地方,其他的删掉,好吗?
  第三板块:“再读明法,会描写”
  鲁迅不但善于选取典型特征,还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描写这些特征,这是先生外貌描写的密码之二。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比喻”“借代”的写作手法。
  师:精华的留下了,就可以了吗?就是最完美的吗?鲁迅先生不但善于选取典型特征,还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描写这些特征。例如,我们刚刚看到他把中年闰土开裂的手比作松树皮,他还形容一个极瘦的女子像细脚伶仃的圆规,这都是比喻的手法。他写一个贪婪残暴的牢头,就直接取外号称他为“红眼睛”,写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也干脆省去姓名叫他“红鼻子”,这是借代的手法。
  由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留下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印记,而理解这些至少要了解人物所在小说的大概内容,还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五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对“多手法”描写的感受更深刻、更丰富,教师又选了贴近孩子生活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曹文轩的《草房子》人物外貌描写片段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源。(1)“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阳光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2)白雀往那一站,像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那么耐看;(3)蒋一伦的头发被他很耐心地照料着,一年四季油亮亮的,分头,但无一丝油腔滑调感,很分明的一道线,露出青白的头皮,加上鼻梁架了一副眼镜,就把一股挡不住的文气透给人。
  师:现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精彩的外貌描写也比比皆是。看,这是你们喜欢的《草房子》中的人物外貌,也用了比喻、借代的手法,还有像亭亭玉立、油腔滑调这样的成语,光溜溜、油亮亮这样的叠词,选取的主要特征因为这样颇具文采的描写而变得精彩传神!(板书:会描写——彩)
  第四板块:“一波三折,写精彩”
  阅读赏析中悟透写法,顺理成章地进入第四板块“一波三折,写精彩”。
  师:同学们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摩拳擦掌自己动笔要写一写的冲动?拿出你写的小片段,在第二次修改的基础上再做一次修改,这次修改的重点是运用多手法把文字写得有文采,让你的这段外貌描写出彩、精彩!
  接下来的习作评价环节,展开自评、他评——大家都熟悉的人,大家评;自己的亲人,自己评。无论是写、还是写后评价都围绕两点展开:是否通过外貌表现性格中的某一方面;是否运用多手法把特点写生动。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名篇,其中的语言、内容和创作的手法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细心揣摩作家的谋篇构段的方式,感受作家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得法于阅读”“得益于写作”。
  [参 考 文 献]
  [1]丁有宽.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符 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6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