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手段”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在小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非语文手段”,主要包括:多媒体使用过度,冲淡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交叉学科整合过度,淡化了语文课程的特性。其危害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非语文手段;现象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法中,相当一部分因为过于强调个性而注重某些侧重点,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手段的使用非常普遍,严重违背了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分析这种现象,找出消除这种现象的措施和方法,有利于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正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手段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多媒体使用过度,冲淡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等多种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延长,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淡化语文教学。
  (一) 过度使用图片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中,往往设计了过多的图片,尤其是写景的文章,有大量的美景图片。比如《三峡之秋》一课,许多的教师在课件里插入了三峡早晨、中午、夜间等不同时间段的美景图片。上课时,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优美词、句、段里去领会感悟作者所描绘的三峡之美,而是让学生过多地看图片。这是不可取的,殊不知,对同一景物,拍照记录和文字描述不但有差别,而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现形式。图片虽有直观性,可以一目了然;但正是因为这一点,让阅读教学滑向了图片欣赏。
  (二) 过度使用音乐
  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的使用,一是师生配音朗读,二是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音乐。配音朗读,可以增加朗读美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无可厚非。但是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音乐,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比如《月光曲》一课的教学,许多教师上贝多芬创作这个曲子的过程时,就会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去感悟。可是,由于受到学生对音乐领悟能力的限制,绝大部分学生是不会闭上眼睛听着乐曲脑海中就会出现月光升上微波粼粼的海面和波涛汹涌的大海的。作者是通过联想来表达乐曲之美的,可以说这种用视觉去表现听觉,正是语言文字的绝妙之处,是不能只让学生听音乐来代替的。
  (三) 过多使用视频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名篇,与这些名篇内容相关的视频很多。上课时过多播放视频,除占去较多时间外,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转移到观看视频上,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 交叉学科整合过度,淡化了语文课程的特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逐渐和其他学科接壤,出现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发展态势,尤其当发源于美国的STEM学科风靡全球时,许多中小学教师更是不加选择地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功能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
  (一) 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定数量的说明文。教师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很容易偏移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被说明事物的理解上,忽略了文本的主要目标: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说明的和说明的方法是什么。比如,《他发明了什么》这篇课文,在教学时,如果把重点放在标准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上,则是错误的。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的,他从文章中的一个词语“挺身而出”读开去,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读出了三层意思:(1)惠特尼的爱国心;(2)惠特尼相信自己发明的标准化是科学的;(3)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有三个好处。这三点,正好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事实上,当我们解读了文本是如何去说明事物的时候,文本所要说明的事物本身,我们便一清二楚了,根本上用不着像上科学那样去学习文本。
  (二) 把语文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为文章字、词、句、段都是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所服务的。如果语文教学,忽视了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语文课。即便对这一点做得不到位,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过分地注重文章的主题思想,过分地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向思想品德课滑去。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在一位老音乐家的关怀、鼓励下,从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一个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赞美了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文章的重点,但是如果着意去归纳这点,未免有失偏颇。事实上,当我们引导学生读到妹妹告诉“我”老人并不是聋人的时候——“聋人?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人!”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老人为什么要假装聋人呢?你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要跟老人说呢?请你写下来。”学生很快地写下了自己对老人要表达的情感。老人高尚美好的心灵不但跃然于纸上,而且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练笔,不经意间就升华了主题。学生朗读课文时,也因此怀着对老人的崇敬,朗读得声情并茂。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手段”还有其他,其危害性应该引起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師的高度重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教语文,就是阅读和写作两件事。只要抓住这两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够回归到语文本体上,真正地取得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美国)826全美.基于课程标准的STEM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2]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汤振纲,齐云霞.斯霞语文教学艺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吕军太,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许家堡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9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