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学素质对于每个公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时代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最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科学课程,而如何借助于一年级小学生科学的课堂帮助孩子在学习初期培养良好的科学兴趣和科学习惯值得认真思考。本文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常规、心理发展、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以《植物》章节的教学开展为例,浅谈如何更好地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科学观察兴趣和习惯。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09月开始,全国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并将其作为基础性课程,与语文和数学有相同的地位。生活化和趣味性是一年级科学课的最大特点。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重要影响。“好的”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有很大帮助。反之,一旦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知识过程中产生了抵触情绪,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何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对小学科学教师和学生家长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必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一年级学生气质分析与性格特点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实例出发,以植物教学为案例,探讨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一、一年级学生气质分析与性格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在注意方面,他们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在发展中。学生们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大多数学生不能長时间专心听讲。在感知能力方面,一年级的学生对大自然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能够进行基础观察,但多数的感知活动没有目的性,较为随意,很难按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感知。在思维方面,他们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基本逻辑思维、逆转思维已经出现,但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有目的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仍然较弱。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兴趣和习惯的有利时机和关键时期。激发乐于观察的兴趣和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有很大帮助,也可以为终身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气质分析与性格特点,易让一年级学生们产生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厌倦或者抵触情绪,将对学生今后学习科学课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我们通过对小学一年级课堂的长时间观察,发现一年级的学生还有以下具体的特点:1.喜欢“游戏中开展学习”的教学方式;2..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多动、不够专注;3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打闹情况;4.容易受外因素影响。这些特点也表明在一年级开展科学教学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根据我们总结的教学经验,将每一节科学课分为四个板块,即启发聚焦(运用游戏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探索发现(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的探索、参与式学习、学会观察)、研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科学发现的内容、交流)和拓展探究(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延续对科学的探索)。
1.游戏引入,启发聚焦
在第一单元观察叶的课中,老师可利用多种游戏展开课程。首先,老师可以组织班上同学一起到校园里去捡拾树叶,进行“比一比”的游戏,可以比比看,看谁捡的树叶种类多。在拾到的一堆树叶中,组织“分一分”的游戏,让学生们按照不同的形状分别归类,比如:椭圆形的放在一起,长条形的放在一起,心形的放在一起。由于孩子们们年龄较小,老师可以先每样挑出一片,放在不同的位置,或者按照树叶的形状描好轮廓,让他们按提示再分类。此类游戏不但勾起学生们对树叶学习的兴趣,还可锻炼他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类似的趣味游戏还有很多,例如“涂一涂”“取一取”“做一做”等。“涂一涂”指的是让学生们在每种树叶选一个,模仿绘出树叶的形状。这个游戏促进手眼的协调,还可以任他们自由发挥与想象。“取一取”则是给每种树叶取好听的“名字”:柳树的叶子十分细长,取为“柳叶”,松树的叶子像根针,叫“松针”,榆树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在认识树叶形状的同时,老师还可以找来相似物做对比,比如扇子、缝衣针等。这些树叶已经在孩子们手中摩挲很久,在校园中找到,然后认识、分类并取名字,还可以有什么大发现呢?此时再提供他们白纸、固体胶和彩色笔,鼓励他们对树叶进行适当加工,或涂色或修剪,并在画纸上补充创作,不拘泥形式,自由发挥。伴随着游戏,在畅玩中启发聚焦。
2.专心观察,探索发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生认识什么植物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典型且便于观察的植物引导学生认识。在观察植物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大的轮廓,容易忽略小的枝节。比如,在《植物》单元第3节《观察叶》的课堂中,学生易忽略颜色深浅和叶脉分布等差异。同时,学生不善于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知觉,不能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开始时,学生只想到用眼睛去观察,没有考虑到用手去轻轻摸一摸和用鼻子去闻一闻。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去观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等方面的差异,并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和总结。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构建生命科学概念的基本要求。科学的观察除了需要各种感官相结合,还需要会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有序观察以及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在“观察一棵植物”要求学生会从整体上观察一棵树,“观察叶”将学生的观察由整体转到局部,分成部分按顺序进行观察,指向对植物“有生命”的观察。因为根在土壤中不易观察,课堂教学时可重点观察茎和叶。教师让学生自主观察植物的茎和叶,有些学生容易被花盆的颜色、植物上的小虫子等所吸引。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问:“你喜欢植物吗?能够描述它的大致形状吗?”这时,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是不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呀?再用手摸摸各部分,能感觉到什么呢?”等。一年级学生不会根据一定的空间顺序去观察植物,会凭着自己的喜好随意观察。教师继续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眼睛看了和小手摸了后,你们认为植物的每部分都有什么呀?你们可以再按从上向下的顺序进行观察一下。”这样观察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方法适宜。学生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在整体观察植株之后,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顺序地局部观察,对植物的茎、叶产生探究兴趣,初步认识科学观察的方式,为培养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养成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3.共同合作,研讨交流
把同学进行分组,选出组长,开展小组讨论。按组内号码顺序进行发言,如果1号同学讲不出,让2号同学先发言,依次讲下去,直至所有的同学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适时向讲不出的同学提问,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或者动手操作后,都需要汇报,由组内推选出代表汇报,或由组长整理并汇报。孩子们对于一些课堂常规要求较难记住,为方便记忆和实施,可以编成顺口溜。针对他们的课堂表现好差,教师给予相应的批评或表扬。
4.积极思考,拓展探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积极思考并亲身体验以拓展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外进一步的探索。课后,布置作业将本节课观察的树叶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把感悟写在作业本上,鼓励孩子们去社区、大自然中继续寻找树叶,并思考根据什么特征找到的。教师布置一定的作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总结
一年级的科学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的科学道理,更注重的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习惯,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浓厚的观察兴趣是科学入门的先导,良好的观察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和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观察习惯和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达到在小学一年级开始科学课程的目的,为学生后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1.湖州师范学院;2.安吉县昌硕小学 浙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0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