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语感训练的有效方法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语文学科也越来越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也是学习母语的关键,良好的语感基础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及学习水平。对小学生来说,此阶段正是学习母语、提高语感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训练;有效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重要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感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对于刚刚接触母语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利用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知语言的奇妙,可从社会生活、实践训练、读写结合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为其以后的阅读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语言文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表达逐渐形成的,它源于生活,也表达着人们的生活诉求。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的阅读文字也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切实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使学生在自身领悟的过程中将语言文字形象化。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山水的视频,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些自己看到的山水景色,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与课文的联系。课文中有一段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其中“奇”这个词是作者对“桂林的山”的整体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等词在脑中加以联想。由于这些具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或接触到的,从而使山的“奇”真实地呈现于学生脑中。这正是从生活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具象常识,实现与文章作者的对话。
  二、审美朗读,生成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这里说的“读”是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可以流利地读完课文,但却不能做到对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完全把握,不能品味文章的遣词用句特点,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声腔并茂地朗读课文,使其难以品味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在朗读中指导学生加入情感,领会作者的心绪流动。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写到父亲救出儿子后喜悦时,有这样的一段对话:“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先是儿子不确定的询问,然后是爸爸恳切的回答,语言中包含着关心的问询,包含着求生的渴望。在这两句话中,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在变化。因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加入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变化,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注意父亲和儿子的语调变化,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我控制及感受语调的变化。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可以深刻品味文本的意境,感悟语言中的哲理和情绪,在自我的感受中逐渐生成语感。并且,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多,掌握语感就越来越容易。可以说,语感的培养是逐步积累并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博闻强识,积淀语感
  阅读不仅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还是拓展学生视野的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再进行语感的积淀就事半功倍了。小学生兴趣广泛,但语言的表达和应用基础都还比较薄弱,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博闻强识则成为了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向。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一时的,而是贯通的、终身的。如果教师在小学时期就从提高学识方面帮助学生积淀语感,不仅会为学生的其他科目学习及中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还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做好知识的拓展,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进行知识的升华,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语感积淀变得越来越容易。
  根据小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结合教材课文为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有一段描述了孩子们对过春节的准备。小学生往往对这段的内容最为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来朗读本段内容。当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体会后,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示各地区不同的新年习俗,让学生对新年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新年习俗加以整合,做成教学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时,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语感的积淀。
  四、读写训练,把握语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第一步,而写作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即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读”是知识的积累,那么“写”则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就要做好读和写的综合,在读写的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读写结合要求教师首先做好“读”的训练,当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时,就会逐渐实现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从而达
  到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多次阅读机会;其次,有效利用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在朗读后将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写作中,在表达上也能做到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在做好“读”的方面的教学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山雨》一文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课文,排除文中的生僻字,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讨“不同的语句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读”,当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后,指导学生将文中描写山雨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如:“像一曲无字的歌谣”“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等,让学生朗读、背诵,并着重摘抄对句子中用到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根据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运用文中的句型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自然景象。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增强对语言的领受与感知能力。
  五、实践活动,锻炼语感
  就语言口语来说,没有长期的实践应用,很难有较大的提高。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通过阅读等措施来锤炼学生的阅读语感,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枯燥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难以体现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教师可适当为学生安排提高语感能力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语言,强化自己的语感。实践活动的创设也要以教材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在學习《去年的树》这篇文章时,学生感悟到了友情的珍贵,也感悟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学完这一文章后,教师可组织一个“环保小队”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中或自己生活中不爱护树木的行为。当看到有不爱护树木的行为时,学生会联想到树木的好朋友——小鸟是会伤心的,于是会对破坏树木者进行教育。对于该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定期的演讲与交流,向老师和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阶段成果,例如:“自己是怎样教育不爱护树木的人的”“自己是怎样发现不爱护树木行为的”“自己怎样想到小鸟是会伤心的”等,以此让学生通过表达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感培养是小学生学习母语并进行语言应用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讲授中,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生活实际,从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语文视野、灵活运用文章语言几个方面着手,为学生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士磊.走入文章 细心品读——语文语感培养策略探析[J].汉字文化,2018(17):64-65
  [2]庄慧香.重视朗读训练 提升语文素养——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效应[J].基础教育论坛,2018(22):28-29
  [3]黄剑丽.读写结合 高效培养学生语感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106-107
  [4]叶五洲.立足课堂教学 强化语感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79-80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2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