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思维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所在。数学思维具有内隐性和抽象性两大特点,教学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使内隐变外显;借助数学活动,使抽象变直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维;内隐与抽象;教材研读;数学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数学思考,拥有一个最强的数学头脑。数学思维具有内隐性和抽象性,一线教师不易把握。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数学思维的特点,有效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一、研读教材内容,使内隐变外显
数学思维具有内隐性,看不见摸不着,增加了教学的挑战性。大多数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知道教学的概念、性质、规律、解决策略等,但无法准确把握教材中蕴藏的数学思想,难以设计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活动。针对此现状,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策略:
1.构建思维框架
小学阶段中部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并不是非要在校内。如:“认识时间”“10以内的加减”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留下些什么,才能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大的后劲呢?答案便是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及思维方法的习得。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主动构建数学思维的框架,自发地把数学思维的培养定位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2.挖掘思维内容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大都是情境图、表格、文字等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根据“问题串”由浅入深地思考与探索。以“谁的得分高”——百以内连加的教材为例:图中出示了7个数,分别是47、29、41、23、44、30、24,先请学生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数据整理成一个表格。再比一比,谁的得分高?最后算一算到底谁获胜?教材中这三个问题的呈现,要引导孩子们经历什么样的思维过程呢?看过情境图、表格及问题串,学生应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计算的口算方法及竖式计算的两种不同的程序化格式,能够准确计算连加。还应通过深度地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地看。通过情境图,学生发现有不同颜色的套圈,让学生猜测哪种颜色的套圈是谁套中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而后再出示表格:呈现淘气和笑笑三次分别套中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教师还可以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竖着看呢?
(2)比较能力的培养
比较指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通过表格中数学信息的比较,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两人得分的高下?
方法一:竖着看,逐次比较,淘气第一次和第三次得分都比笑笑高,第二次得分低于笑笑。根据常生活中“三局两胜”的经验猜测得出:淘气获胜。或以相近的数字进行比较,发现淘气比笑笑少得1分。笑笑得分高,获胜。
方法二:横着看,淘气总分约是24+30+41≈90,笑笑总分约是23+44+29≈90,没法确定。通过精算每人总分再进行比较,方能确定谁能获胜。
二、借助数学活动,使抽象变直观
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说不清道不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性。大部分孩子最喜欢做计算题,不费脑子,还能体会做题的成就感。而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个别孩子便束手无策,不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胡乱地把这些数字凑在一起加减乘除,应付了事。这与强调双基的教学、忽略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教学不无关系。针对学生数学思维抽象性的难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重在感知和體会
感知是指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比感觉更复杂和完整。体会是通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事物,体验和领会本质特征,获得一定的经验,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石。以北师大版“美丽的田园”教学为例:先看,观察美丽的田园;再数,数出物体的数量;接着说,说说物体的数量;最后摆,用圆片摆出物体的数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数量,体会数量的本质特征,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经历从动作思维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重在联系与延伸
联系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为新旧知识搭架桥梁,使数的学习系统化;延伸是指在认识数后,学会用数去观察、表达现实世界,为后续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联系与延伸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经之路。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文具店——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出示1,3,5三个数字娃娃,请你组成一个三位数,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目的是复习整数的读、写法,意义及进率,唤醒学生的旧知。在新课的教学中利用人民币的生活模型,通过读小数、说意义、写小数、数小数的过程,让学生自已发现小数的读法、意义、进率与整数之间的共同之处,沟通整数与小数的联系。最后将小数引入到其他生活领域中(如:身高、体温等),延伸到数学文化里。
数学思维的内隐性与抽象性是教与学的两大难关,要突破这样的难关,关键在于研读教材、找准思维的起点,教师可借助直观的手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思维养成的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7-3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