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巧妙地创设问题教学情景;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景;学习;数学;能力
  从教多年来,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情景创设进行说明。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使数学学习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数,我很快地说出这些数能否被2、3或者是5整除,然后把这些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能很快地说出一些数能不能被2,3,5整除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被内容所吸引,自然地过渡到探究新知上,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小学数学中问题情景创设的过程
  1.关联问题自主探究,求疑之中掌握新知
  对于相关联的知识,我通常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教学,先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关联,并提出疑问,然后自主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会使他们牢固掌握新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了“把小数化成百分数之后”,紧接着学习“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知识,我没有按照常规的做法去教学,而是对于这个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学生通过思考之后,认为要想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第一步应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2.疑难之处与人合作,群体互补加深理解
  对于比较疑难的问题,学生自主解决会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群体合作的方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3.活动之中动手实践,操作之中掌握规律
  对于可以操作的知识,我便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掌握规律。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此操作法。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柱?圆柱的特征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逐步去认识、去感知。在上课刚开始时,我拿出圆柱实物,问道:“现在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大家看它是什么?”生答:“圆柱。”我紧接着问道:“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学生思考回答说:“茶叶杯”“杯子”“钢管”……这些都是圆柱形的。然后我又让大家拿出学具——圆柱体,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学生观察后总结出都是圆形。之后我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面的面积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它们相等。“那么圆柱表面除了上、下两个面还有什么呢?”学生回答还有侧面。然后我又让学生摸了摸侧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抚摸之后发现侧面是曲面:“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呢?”我又问道,生答:“高。”之后,我再让学生观察圆柱有多少条高?他们讨论后发现圆柱有无数条高。学到这里,我便让学生小结,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学生很轻松地就总结出了。圆柱有三个面,上下两个面是相等的圆。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它有无数条高。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数学的目的实际就是要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自己查找并解决问题,那么就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精心设计问题,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然还要鼓动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并对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从而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四、注重实际操作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自己动手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增強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圆面积的教学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也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意义,也是摆在我们小学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道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破解,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情景创设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