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吟诵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古诗词教学通常是通过详尽枯燥的讲解使学生记下诗文,理解诗意,但是收效不尽如人意,学生背诵得多,遗忘得也快。这种教学方式还导致有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索然。为此,笔者让吟诵这一古老诗词教学方式走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吟诵教学的意义与做法。
  一、古诗词教学用吟诵法的意义
  (一)再现“声韵”涵义,助力正确理解古诗词
  吟诵是古诗词读书法,也是创作法,它注重读音和读法。吟诵不像朗诵,只知读音,不知读法;只知字义,不知音义。下面举个例子谈谈。《登鹳雀楼》这首诗曾两度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两次入选时对诗的解释都有所不同。第一次这样解释:“这首诗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第二次这样解释:“诗人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这两种解释,笔者认为均不准确。下面,笔者按照“一本九法”的吟诵规则来分析这首诗。
  1. 字面意义。诗歌字面的含义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2. 声音意义。第一句,“白日”两个入声字短高音起强调作用。“依山”两个低长音表示山在下面,太阳依山慢慢落下。第二句,“黄河”低长音表示黄河在下面,而且很长。“入”字是入声字短高音,有快速之意。第三句,“穷”字是长音,有想看得很远很远之意。第四句,最重要的是“一”字,也是个入声字,与上句的“千”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用“一”这个入声字,就是要突出它,只上一层楼,看不到千里远,这里有转折之意。整首诗的大意:太阳落山,河水东流,时光流逝了,诗人上楼想再看到它们(留住时光),无奈只上一层楼,看不到啊!
  3. 韵的涵义。这首诗押“尤”韵,一首诗押什么韵是很重要的,叶嘉莹先生说韵就是一首诗的“性格”。“尤”韵是什么性格呢?看它的读音“i—o—u”,先是闭口音,跟着开口音,再一个闭口音,这样发音悠远、缓慢,带有忧愁的意思。所以这首诗绝不可能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 文化涵义。当然,要理解这首诗还需了解古诗中的意象。这首诗意象丰富。白日是太阳,指生命。流水指生命流逝。古诗中有登楼的伤感,如: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陆游《秋晚登城北楼》,等等。那什么是积极向上的意象?登山。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此,攀登高峰就是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综上所述,《登鹳雀楼》是诗人感怀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儒士情怀。现在古诗词教学只停留在字义层面,声韵方面几乎不涉及,这有很大的问题。古诗词本来是“两条腿”走路的(字义和声韵义),现在只有一条腿走,还能走得和原来一样吗?因此,古诗词教学需要吟诵。
  (二)回归汉文化特点,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各地都在积极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畲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但学生出了基地、下了舞台,就不唱畲歌了,因为畲歌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只存在于舞台,只靠几位“非遗”传承人苦苦支撑。先前,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个个都是能歌善舞的。不像现在,什么都要“专业”的,音乐要专业的作曲家、歌唱家,做诗要专业的诗人。吟诵可打破这种“专业”的藩篱,让我们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高兴了就可以唱起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我们的母语是有声调的自带旋律,只要拖长按照一定的规则(一本九法)唱出来,就能形成曲子。现在我们从孩子做起,若干年后,原汁原味的民歌就又会回来了。有可能不是原来的样子,但没关系,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三)践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全国掀起了学“国学”的热潮。笔者认为,学“国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以传统的诗词歌赋为载体,用吟诵的方法学习传统文化,才能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才能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学校推广吟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古诗词教学应运用吟诵教学。
  二、让吟诵走进课堂
  吟诵是一种古老的诵读方式,因废除科举、私塾消亡等因素的影响,吟诵这个读书法至今已经中断百年了,致使许多国人不知吟诵为何物。近些年来,随着一些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与传承,吟诵在新时期又焕发了新的生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举措着手,把吟诵“请”进课堂。
  (一)师资培训,积蓄人才
  1. 自学探索。中国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教授多年研究,总结出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以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这是一套易学易推广的吟诵理论知识,为推广普通话吟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知识在中华吟诵学会官网上都可以下载。
  2. 网络课程。“我爱斯文”网络学习平台上有叶嘉莹、徐建顺、朱立侠等吟诵专家的培训课程,学校可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作为校本研学課程实施。
  3. 专家培训。聘请本地的吟诵专家培训。如福州的陈柄铮老先生,他是我们福州吟诵的代表人物,聘请他传授吟诵知识,对传承本地区传统吟诵也有重要意义。
  (二)开发渠道,推广吟诵
  1. 引入吟诵,特色办学。现在农村学校都有开办乡村少年宫,可以增设一个吟诵的项目;或者开办一个兴趣班,先把吟诵引进来,然后再慢慢推广、普及。
  2. 吟诵《经典诵读——国学课本》读本。建议每个学校用吟诵法而不是用朗读法读这本书,更不能死记硬背,可以利用晨读时间或校本课程时间教学。
  3. 课堂运用,常态教学。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背诵古诗词,把吟诵引进课堂便是最好的方法。在课堂上用朗读的方法讲“经典”课,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枯燥繁琐,但如果采用吟诵方式的话,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很新鲜,上课的效率可能就会有质的提高。而且,吟诵方式也便于记忆,能让学生慢慢地得悟开慧,感受到古诗词之美。
  (三)大力宣传,普及吟诵
  1. 校园文化展示。学校利用文化节、“六一”节、迎新晚会等平台推出吟诵节目,让学生、家长、社会民众都知道吟诵,使吟诵得到普及、推广。
  2. 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学校精干力量探索吟诵教学方法,在学校、学区、全县甚至更大范围展示、宣传、推广,培养一批吟诵教学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上吟诵课。
  3. 积极参与竞赛。在市委宣传部、市新华书店牵头举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有讲故事、演讲、写读后感等形式,可再增设吟诵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习吟诵,参加比赛。
  几千年来,吟诵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吟诵的方法不规定旋律,使人人皆可创作,人人皆有自己的特色。这难道不是今天所追求的创造性学习吗?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霍口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9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