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董旭午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强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与日常生活融会贯通,在策略、途径、过程、评价中指明生活化的方向。“生活化”的“生活”包括作者、课文、教师、学生、社会等层面的化融、避免彼此的孤立与失联;“生活化”的“化”则代表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本源,营造课堂内外、认知内外、家庭内外多维度情境的互化互通,进而达到“生活化语文”教文立人的终极旨归。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互化互通;教文立人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
  董旭午对于“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研究始于1993年,他明确定义过“生活化语文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与生活相融通,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这里的“生活化语文”并非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等于生活”或者“摒弃语文知识,完全生活化”。“语文生活化”是建立在语文学科基础之上,强调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化融互通,把教学过程中的多维“生活”作为一种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包含多种意义
  一是文本作者的生活。作者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作者的写作语言运用于生活、作者的文本主旨立足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情感的激发。因此教学教材文本,必须洞彻作者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才能更加准确地剖析文本的深层内涵。
  二是文本的生活。文本生活即是存在于文本之中的具体语境,每个文本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境,教师教学文本不应先入为主地指导学生理解,而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身的语境、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之中去。
  三是教师的生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融合自身积极向上且富含情趣的个人生活体验,使文本与学生之间不再相隔鸿沟,同时学生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文本内容。
  四是学生的生活。学生既是文本的读者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家庭生活、成长环境往往能够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正负两面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鼓励学生在自身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个性化理解。
  “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的“化”并非简单地理解为语文教学向生活靠拢或者“语文等于生活”,这里的“化”代表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本源”。语文课程是一门教学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一个民族的语言形成于漫长而浩瀚的生活积淀,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会在不断的深耕中总结出一个民族的符号。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即是引导学生使语文的学习回归生活的本源、使语文课堂变成回归生活的课堂。然而,仅仅依靠语文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远远不够,此时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更需要在课堂内外、家校之间建立起桥梁,去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课外的认知积累、家庭的成长经验同样与语文课堂教学齐头并进,使得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融通、文本语言技巧与家庭沟通相衔接。语文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场景没有固定的分界,彼此化融互通、合力共生。教学课文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感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相互阐述对于文本内容、情感态度的理解,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像是一名引路人,所引之路即是“生活之路”。
  三、“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旨归
  董旭午从1993年开始提出并研究“生活化语文教学”以来,已经力行20余年教学改革,教改成果丰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1年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践目标。工具性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叶圣陶说过:“语文本身是人们之间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其他知识的工具。”因此,学习语文就必须扎根生活,汲取生活中的素材,提炼整理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去,打通教学与生活,让语文教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教语文就是教学生感悟生活。
  同时,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同样要求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侧重于对祖国语言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民族行为方式与思想感情的人”。学习语文不仅需要学习文本中的情感世界,更需要塑造学生自己的精神文化成长,而学生的精神成长离不开生活的积淀,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一条正确之路。没有生活作为基础,一切的教学便是空谈,生活就是实际,没有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教学都是纸上谈兵。生活化语文教学就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与生活的隔阂,营造课堂内外、认知内外、家庭内外多维度情境的互化互通,使得语文教学就是体验生活语文的教学,让学生愿意主动融入课堂之中,促進学生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生命意识的不断发展,进而达到“生活化语文”教文立人的终极旨归。教文,于生活之中教生活之文;立人,立包含生活情感的生活之人。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董旭午.“一化六教”: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J].南京:江苏教育研究,2015(16)
  [4]董旭午.生活化语文[J].南京: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4(1)
  作者简介:袁扬(1995.09——),男,江苏省扬州人,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大学 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8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