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文创新评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文评说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学生评说取得较好的效果,评说的题目较新颖,思想也有一定的深度,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掌握了一定的创造美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课文鉴赏  创新评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172
  根据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安排和课文的体裁特点,笔者下面就从散文类、小说类、古诗文类三个方面进行创新评说的论述。
   一、深度挖掘思想情感型的散文类创新评说
   笔者先从散文方面着手,选择了老舍的《想北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三篇散文进行评说尝试。
   《想北平》是一篇家园之思的散文,学完该文后,我启发学生课后思考以下问题以备下节课课前的评说:为什么老舍先生总拿国外的城市和物产来与北平作比较?能否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思考分析?第二天课堂上,课前5分钟评说环节有几位学生对课文的深层解读较新刻,并且评说的题目也比较新颖独特。其中有位学生评说的题目是《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赢得阵阵掌声,他评说道:“老舍先生想念北平,并且总拿国外的城市来比较,这不仅是因为爱家乡,更是一种深深的爱国情怀。联想到他的欧洲访学经历和当时时代背景,老舍先生的想念和落泪已经不单单是思念家乡的寂寞伤心了,而是一份深爱,一种高尚的情怀,叫做悲天悯地。”学生能这样深度的评说也正符合老舍先生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散文《我与地坛》教学结束后,我同样布置评说任务,后来挑了几篇短稿作为课前评说的代表。其中《擦肩而过》和《且行且思》比较独特,在《擦肩而过》一文中学生评说道:“当史铁生与死亡擦肩而过时,他选择了冷静与智慧。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选择的难题,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和智慧了。作者史铁生为什么能够冷静?那是因为他经历了苦难,而苦难是财富,苦难更是智慧的源泉。”又如《且行且思》一文中学生这样评说:“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我们都无法把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思在当下,做在当下。我想史铁生先生当年也在苦苦挣扎,后来他终于悟透了人生的真正含义——那就是活在当下。”一篇经典的课文能够这样多角度的去品读,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鉴赏艺术特色型的小说类创新评说
   高中生学习语文最喜欢的莫过于上小说课了,因此在小说方面学生更有兴趣来研究我们的课文评说。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讨论,我们选了三篇中外名篇来略作介绍,下面三篇评说都是从鉴赏小说的描写艺术、表现技巧、人物形象三方面去评说的。
   《林黛玉进贾府》评说最成功,产生的良好的后续影响也是最深远的。我精选了其中的两篇评说来作简单的点评。《精致的化妆怎比传神的描写》该篇评说能够领会曹雪芹的精彩的人物肖像描写,认为虽然现代人的化妆技术一流,但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和文笔,同样能够表现人间的至美,这就是曹雪芹,这就是伟大艺术家,这就是《红楼梦》,这就是中华文化。《低调的奢华》该文学生认为通观《林黛玉进贾府》全文,作者对贾府的环境描写远远不如对人物肖像描写的笔墨多,但是效果是一样的,曹雪芹用清冷的色调和寥寥的词语就表现了贾府的奢华,看看“荣禧堂”的物品摆设和对联的落款就足以显示贾府的显赫了,这就是现代学者周先慎先生说的“简笔”的妙处吧?
   再说《祝福》,有位学生写了一篇《一碗清蒸鱼翅》的短篇讽刺小说来表现祥林嫂所处的社会是如此的贫富悬殊,是如此的吃人可恶,这一点和《祝福》的小说主题相吻合。该文中学生大胆创新,创设了祥林嫂曾到福兴楼打短工的情节,后来年终结账时发现“我”吃一碗清蒸鱼翅要一元大洋,那可是她两个月辛辛苦苦的工钱啊!小说到此结束,戛然而止,发人深思。该生把鲁迅的讽刺艺术和欧亨利的结尾艺术一并运用,不仅发现了美,还创造了一种美,诚为可贵。
   《品质》一文的评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看法,虽谈不上有创新,但也颇有意思。一种意见认为格斯拉太固执,简直有點撞死南墙不回头的硬汉精神,所以他的题目就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持点赞看法。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格斯拉这种人虽有能力,有技艺,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话,也会被社会淘汰,持同情的态度,他的题目挺新颖的叫《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还有一种评说认为格斯拉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工匠精神,假如他活在今天,那一定是个行业领军人物,持假设的看法,题目叫《逝去的工匠》。
   三、编写故事型的古诗文类创新评说
   诗文中的古代散文是学生学习语文遇到的最大难题,可它却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中华文化的精髓,必须学习并牢牢掌握。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成了我们面前的一道坎,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浅显的经验:课文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文言知识点则由老师梳理并重点讲评。这样一来首先在内容上先让学生喜欢起来,讨论起来,进而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同样的我们精选了几篇诗文来进行评说,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是司马迁最精彩的作品,为了学习大师的风范,同样我们进行课文评说。《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用一句广告词诠释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的故事,联想丰富。
   《琵琶行》是唐诗中较长又要求全诗背诵的篇目,学习完课文后背诵成了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同样的我们针对作者和琵琶女的感情共鸣以及琵琶女个人命运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评说。《始于共鸣,痴于才华,忠于人格》这个题目对应全诗的内容结构,真是恰到好处,该文用叙述的方式评说了白居易与琵琶女由音乐牵线,产生了感情的共鸣,于是就有了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故事,再后来又有莫辞更坐弹一曲的痴迷,到最后江州司马青衫湿,那更是湿于彼此的人格命运。至于课文第三段写到琵琶女个人悲惨的命运,其中有个学生的《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一文评说可谓一绝:年老色衰固然是琵琶女悲惨的命运结局,但是岁月的无情更是人类悲惨命运的根源。这样的评说对整个人类的命运作了一个深刻的思考,挖掘了文章的内涵,有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且鉴赏的品位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4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