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思促学,上高质量的英语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不少教师或是过分关注成绩,过分关注立竿见影的教学成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的养成;或是过分关注课堂的形式与氛围,喜欢花哨的形式,喜欢热闹的氛围,徒有其表,内在空虚。要上高质量的英语课,初中英语教师既要根植教材,也要立足信息技术;既要层层剖析,也要激发真实体验;既要抛砖引玉,也要给足思考空间。
  [关键词]初中;引思促学;高质量;英语课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35-02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学实践的新指南。它洗尽铅华,回归本真,不再执着于花哨华丽的教学表面,而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将课堂从聚焦成绩过渡到聚焦“人”的成长。而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中,不少教师或是过分关注成绩,过分关注立竿见影的教学成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的养成;或是过分关注课堂的形式与氛围,喜欢花哨的形式,喜欢热闹的氛围,徒有其表,内在空虚。有的教师上课可谓问题一个又一个,讨论一场又一场,课件一页又一页,课堂看似紧凑有序,但实则空洞得很,并未真正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上不去。为了上高质量的英语课,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中,笔者对自己提出了以下三点要求:既要根植教材,也要立足信息技术;既要层层剖析,也要激发真实体验;既要抛砖引玉,也要给足思考空间。
  一、既要根植教材,也要立足信息技术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它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的鲜明特征,但是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片面放大其权威性特征,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权威,这样一来,课堂看似规规矩矩,实则缺乏创新,缺乏活力,与初中生的性格特征与发展需求相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既要根植教材,挖掘教材,也要活化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整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优势,让教材用出“新意”,让课堂更“接地气”。为此,在笔者的课堂上,笔者经常会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一些“新意”,如把教的任务交给短小精湛的微课,以微课的形式简化教师的“教”,放大学生的“学”,让学生有更多思考与实践的机会。
  如在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Reading板块第一课时中,笔者在语篇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微课以及直播APP,开展了一个对“Sunshine Town”小镇的采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采访的方式,走进语篇,了解语篇。在这个采访活动前,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微课,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语篇的内容做了一个大概的梳理,并引导学生从what、where、things to do这三个角度展开采访。在采访中,重点放在things to do这方面,从go shopping、eat Chinese food、enjoy Beijing opera展开具体访问,如:
  A: What is Sunshine Town like?
  B: ...
  C: Is it far from the centre of Beijing?
  B: ...
  D: Are there many shops there?
  B: ...
  C: What about Beijing opera?
  …
  在微课的指引下,学生们很快就进入话题的讨论与采访的实践中。在展示环节中,笔者还利用直播APP,对優秀小组进行现场直播,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拿起话筒,面向镜头与同学,来一场真正的采访。
  二、既要层层剖析,也要激发真实体验
  初中英语对比小学英语,在教学难度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教得多,考得细。为了应对这样的教学变化,教师在讲解语篇的时候,当然更是呕心沥血,恨不得将语篇庖丁解牛,将语法点层层剖析,将课堂讲得更细致些,再细致些。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与当下的教学趋势不符。要上高质量的课,我们既要层层剖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展示、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等形式,获得教学的直接体验。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就应该以活动为主导,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以任务驱动课堂,促进教学,先放手让学生去做,根据他们的独特体验,再来“讲”,让学生在接受“教”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醍醐灌顶”的收获。
  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Unit 3 “A day out”的Reading 1教学中,笔者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语篇整体的剖析上。在预设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以who、when、what、where、how这些疑问词,搭建起语篇故事的框架,给学生们一个自主学习的脚手架呢?思来想去,笔者利用时下流行的自媒体社交方式——WeChat(微信),创设体验任务,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触发他们的真实体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任务:“The students are talking with Daniel in their WeChat group. Complete the missing parts.”笔者设计了微信聊天页面,让学生们根据语篇,把语篇中学生与Daniel 的对话补充完整,如:
  Daniel 19:52:12
  Hi, everyone, come out!   Mary 19:52:35
  Hey,how are you?Where did you go today?
  Daniel...(引导学生根据语篇内容补充对话)
  Rose 19:54:22
  Did Linda enjoy it at the beginning?
  Daniel...
  Rose 19:56:00
  How long did it take to get there?
  Daniel...
  Rose 19:57:26
  Great! How many models of places of interest are there?
  Daniel...
  Peter 19:59:58
  Which places of interest did you see?
  Daniel...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极高,他们看到熟悉的微信界面,看到一个个有趣的表情包时,一下子就来了对话的兴致,原本让筆者十分头疼的语篇回顾,变得生动有趣,颇受欢迎。可见,只要找对方式,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三、既要抛砖引玉,也要给足思考空间
  抛砖引玉,是我们课堂教的惯用手法。不少教师习惯提出问题,然后等待学生回答,倘若学生回答不上,就自问自答,认为只要把问题讲透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结束了。这样的问答,有形式,但是没有灵魂,没有活力,更缺乏创造力,与核心素养的教学诉求并不一致。初中生处于逻辑思维萌芽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个性鲜明,反应敏捷,喜欢探索,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既要抛砖引玉,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要过分地追求“热闹”的教学表面,担心课堂因思考而沉寂,而要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并肯定学生的思考,以学生的“思”作为推动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
  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 的“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课时中,笔者在Eddie和Hobo故事教学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把traveling这个话题说得更加饱满。
  Hobo wants to bring everything with him when he goes on holiday.
  Is it necessary?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打上动态问号,进行教学过渡)
  What do you usually bring with you when travelling?(实现由教学过渡到生活)
  在抛砖引玉的基础上,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了神奇旅行袋,各个小组可上台自主选择一个旅行信封,获取旅行目的地及其相关要求,根据实际,设想需要携带的物品。例如,去海边旅行,我们可不能忘了泳衣、泳帽、防晒霜、防晒帽、沙滩拖鞋;而登山,则少不了冲锋衣、水杯、指南针、防蚊液等户外用品。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只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传递笔者观点,而笔者自己则深入各个小组,听取学生的建议,为学生们解答疑惑,以不经意的过问与指导,反作用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建议,让小组活动真正发生,让学习行为真正发生。
  总之,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教学生学。在核心素养的新旗帜下,我们要吹响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让课堂返璞归真,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文化品格的熏陶,致力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致力于学生语用水平的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要坚持上有质量的英语课,精心预设,同时要留有余地,给学生们思考、讨论、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英语在课堂中生花,在生活中绽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功体验。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公贵. 锤炼情感教育,提升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改革[J]. 海外英语,2018(6):36-37.
  [2]  许利芬,邱春辉. 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106.
  [3]  李玩烨.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0):12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