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五步教学法”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析古诗的语言美;指导学生反复吟咏,领悟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可谓光辉灿烂,古诗词更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代诗词,对于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古诗“五步教学法”,即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和拓诗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知诗人
  古诗大多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或经历下有感而发写下的,所以,學习古诗不能单一地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的情感。在初读的时候,可以引领学生了解诗人及古诗的写作背景。例如,在学习《游子吟》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孟郊的生平简历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对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有益的信息。如孟郊一生漂泊无依,贫困潦倒,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便将母亲接来住。大半生母子相依的清贫生活,让他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这首诗就写于此时。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这首诗,自然能够加深对课文中蕴含情感的理解。
  二、解诗题
  诗词的题目是诗的灵魂,包含着很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等等。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解读诗词的题目入手,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
  1.通过解诗题,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也都有自身的特点。如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所以,在学习诗词以前,要让学生有意识地从题目中过滤出相关知识,熟悉文体特点和文化知识,这对学习诗词大有裨益。
  2.从题目判断诗词的题材类别
  要引导学生从诗词题目有限的文字里分辨出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田园诗、送赠思乡诗等题材类别,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借景抒情诗,即诗人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这样的诗作往往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借以寄托诗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从题目中的“望”字,可知诗歌一定是写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即诗人借助某景(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和理想。当然,所咏之物要与所表达的志向和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如于谦的《石灰吟》和郑板桥的《竹石》,从题目可知,作者是借石灰和竹子来表达自己的高尚品质。
  边塞征战诗,一般都以反映将士军旅征战生活为题材。古往今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边塞诗人,他们写出了《出塞》《塞下曲》《从军行》等边塞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塞”“行”等与边塞有关的字眼判断诗词的题材。
  还有反映田园生活的诗词,如《四时田园杂兴》《归园田居》等;还有借古人或事件抒发缅怀、感叹之情的怀古咏史诗,如《赤壁》《蜀相》等。
  3.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
  有的诗题能直接表现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读懂了诗题,就能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三、明诗意
  1.从品词析句入手感知诗意
  古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经过诗人仔细推敲而来的,精致而富有内涵,遣词造句中饱含诗人的情感。教学中不应过分地强调教学技巧,应顺其自然,按着古诗的意境来分析体味诗句,否则,不但破坏了古诗的美感,而且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每首诗的特点,从每一个词、每一个字出发,在学生对字词有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并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如教学《题西林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照片,把庐山各个方向、各个角度不同的姿态与魅力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之后再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说他无法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反复阅读古诗后,学生会结合庐山的照片,真正领悟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
  现行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往往也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这些“图资源”,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从插图中了解诗歌大意。如教《咏鹅》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水中荷花盛开,好看极了;几只大白鹅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长长的脖子一伸一伸地,向着蓝天唱着歌,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那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多么美丽的图画啊!骆宾王看到这样的场景写下了《咏鹅》一诗。此时,诗的大意就不点自破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
  学习一段时间古诗后,学生就会逐渐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旧知,促进学生对新授诗的感知和理解。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移舟泊烟渚”和“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诗,这样“泊”的意思学生自然就懂了。
  4.从情境表演入手感知诗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精力比较旺盛,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开放的表演平台,使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在讲解《宿新市徐公店》时,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态地展现了儿童的活动。结合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我让学生表演村童扑蝶的情景,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   四、悟诗情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应创设情境,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升华情感。如教学汪中的《别母》一诗,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诗句中飽满而深沉的母爱。首先,课件出示画面:白发苍苍的老母在油灯下为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这样深厚的恩情怎能报答得了呢?所以,作者才会发出感慨:“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接着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诵古诗。之后再把学生从汪中的颂母情境中拉回到现实,让他们想想自己的母亲,并说说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最后引导学生凝炼感情,把对母亲的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
  五、拓诗文
  1.同主题作品延伸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歌颂伟大母亲的诗作,有孟郊的《游子吟》和汪中的《别母》等;边塞诗有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和王之涣的《凉州词》等;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和李白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逐字教学”“逐句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主题凝聚,这样就会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
  2.同诗人作品延伸
  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诗作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如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在读书漫游时期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乐府诗和赠别诗,如《望天门山》《江夏行》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在政治仕途失意后,他创作出了大量批判性的诗,如《蜀道难》《行路难》《乌夜啼》等;在身经战乱之苦后,又创作出了大量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作,如《猛虎行》《奔亡道中》等。不同的诗风表现了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感。
  3.同题材作品延伸
  要想更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以题材为载体,准确判断,清晰分类,强化积累。如讽刺类诗,可以积累《硕鼠》《蜂》《题临安邸》等;哲理类诗,可以积累《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琴诗》等;咏史类诗,可以积累《咏史》《焚书坑》《题乌江亭》等;怀古类诗,可以积累《念奴娇·赤壁怀古》《登金陵凤凰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古诗文这颗传统文化中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李友琴.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新课程学(上),2011,(1).
  [2]葛敏芸.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J].教育艺术,2010,(4).
  [3]孙若娟.想象,让思维展翅翱翔:浅议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3,(10).
  [4]林惜娥,有关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分析[J].学苑教育,2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28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