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相关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体制中一种顶尖人才的培养机制,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尤其自2013年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以来,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方面密切相关。文章从近5年国内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果入手,分析研究生培养现状,对于现存问题加以总结,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044-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五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类型结构与培养质量上有了全面的进步,成本分担制度及其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能进一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做出两项重点改革。第一项就是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第二项就是我国用于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经费越来越充足。基于以上两点,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研究生培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近5年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所取得的相关成就总结如下:
1.学术学位不再是研究生培养的唯一重点,专业学位相关培养模式逐渐发展和健全。专业学位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研究生在社会工作各个领域中的实用性越来越强。
2.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的兴起,丰富了研究生的教学资源。2013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我国诸多企业、行业与相关协会都积极参与研究生学位的培养,和高校一起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培养的新机制,高校专门针对研究生学位培养的实习与实践基地大幅度增加。
3.校内外双导师制不断加强与完善。校内一导师、校外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更加有助于专业学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取得了以上诸多成绩,但是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难免凸显出一些问题,现将目前研究生培养教育现存的一些问题罗列如下:
1.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课时、学分比例不均衡,缺乏实践性。我国研究生课程存在比例失衡现象,具体体现在公共必修课的课时学分比例上,如:思政外语的学分比占了总学分的25%,选修课和专业课的学分就相对减少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学术视野比较狭窄。另外,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再加上授课时间有限,就没有开设实践类的课程,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所讲述的案例较少,特别是一些社会学、管理学类的专业,学生根本没有进行相关的考察和调研,因此学生毕业后很难较快地适应社会。
2.“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形同虚设,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到位。在专业硕士的教育培养方案當中,涉及“学校+企业”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度。这一方案本是出于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资源的发展和丰富,但是部分学校的双导师责任制度不完善,导致该举措落实不到位,专业实践指导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不到位。学校和企业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制定了规章制度,也明确了责、权、利范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双方都缺少足够的重视,有些培养基地并未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双方合作松散,落实不到位,不能保证实践计划的完成。(2)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目前学校聘请企业的高工、高级技师为导师,指导学生进入基地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但是双方合作的内容单一,没有有效地整合资源,只是进行零散地合作。或是片段性地实习,没有长远的考虑,缺乏连贯性,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无法得到良好的结合。(3)导师作用不突出。许多校外导师被指定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因自己不是第一导师而责任感缺乏,总是无故推脱职责、找许多借口拒绝花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校内外导师沟通交流少,校外导师并未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双导师合作形同虚设。
3.学校引导督促不到位,学生认知不全面,导师选择不准确,导致学生培养方向出现偏差。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决定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方向,所以研究生选导师,导师也要选择研究生,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因研究方向冲突、培养模式冲突从而导致研究生学习态度散漫、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无所成、工作不好找等情况十分常见,因此研究生对于导师的选择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点工作,其现存的问题大致总结为如下几点:
其一,学生选导师只注重学术威望,不注重导师学术研究方向。部分学生在对导师进行选择时,对学术研究方向认识不充分,兴趣爱好模糊,只管盲目跟风选择教学经验丰富、项目多的导师或者行政职务高的导师,而忽略了对学术方向本身的考量,导致后期学习吃力、学习效果不好。
其二,学校对于学术型导师和应用型导师划分不明确,没有重点区分,一概而论。研究生培养虽然已经明确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但是对于导师的划分却并不严格,学术型导师可招收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应用型导师也可招收大量学术学位型研究生,从而导致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明显区分,忽略了学术型学位培养和专业型学位培养的不同本质,失去了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意义。
其三,导师选择实行“自由组合”,导致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人满为患,部分年轻导师却无人问津。学生对年轻导师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许多高校的年轻导师长期处于招不到研究生或者只招收到个别研究生的不良局面,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导致年轻导师队伍中参与科研的学生不够、科研成果不显著。
其四,导师选择制度不灵活不完善,后期更换导师困难。培养过程中,学生若发现导师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向与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不符,向学院申请更换导师的请求多数不予通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