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认字、阅读、写作等,还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正确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应用研究
  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现可以从学生出发,把教学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在新理念指导下把语文教学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重点以及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情境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一篇课文,依情境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需要学习的目标任务去设计,然后结合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去表述,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疑问,带着这种疑问去学习课文,探究相关的知识点,构建有趣的课堂,在这种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去发现并收获知识,在这种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的能力。例如,可以以《桃花源记》这一课为例,让学生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体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提出一些情境问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看到渔人的表现的?(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教师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课文,在了解并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获得成就感和快乐。运用问题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从问题中探寻文章的线索,体味间接而丰富的语言,正确认识和评价语文知识内容,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问题情境教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引出课题,以问题学习知识,以问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形成系统性的问题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联系文本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问题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进而产生疑惑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形成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生活情境
  语文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语文的许多素质内容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生活语言知识,结合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课堂有灵魂、有精神,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构成语文这一门语言,只将学生局限在课文中,必然与生活接触的不多,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好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教学的环境下领会情感、品味意境、体味词句等,学习更多语文知识。例如,以《春》这一课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到课外寻找春的影子,或是以一些情境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这些生活化的春天画面,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学生采集嫩绿的小草,或是放小草的图片并附上这句话“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这些美丽的充满春天气息的情境都可以运用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会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被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学生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通过图片和教师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情境图片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比如课文中描述的小草、春花、春雨、春风等内容,教师可以展示这些图片然后让学生感受图片中的画面,回忆一下自己平常所看到的一些场景,在其他同学面前阐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出一些生活情境的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内容,体会春天的美丽。这种运用生活情境展开的教学活动,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理清思路,可以让学生知道课文中所表述的具体内容,从而增加知识积累,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品味深刻的情感。
  语文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文本知识内容,能够感悟出语文的深刻含义,让学生用生活中获得的技能经验来学习语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大多情境都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语文,将学习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从学到用,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
  三、初中语文教学——故事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故事的一些情节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通过这些故事从这些文字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心理解释,故事可以直接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额外的但是情感相同的故事情境,在故事情境中加入外显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浓缩的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故事中角色的认识,从而更快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可以以《女娲造人》这一课为例,给学生简单阐述一下女娲造人的故事:相传大英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女娲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里的软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朝着捏好的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想让人类遍布广阔的大地,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还将其分为男人和女人,让他们可以繁衍后代,就这样完成了造人的故事。教师在正式展开文本學习之前,可以以这样的一个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进入文本学习之后,学生对女娲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能更深地感受到女娲的一些优良品质和人物的特性,学生通过教师创建的故事情境,产生了继续阅读课文的兴趣,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对故事的细节有更好的认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故事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故事很容易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故事情境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我国古代传统故事为基础,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了解到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它还可以教会学生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光。
  四、初中语文教学——自设情境
  自设情境就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文本知识、内容以及情感后,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联系学生自己创建一个情境,将学生都带入语文情境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自己设计情境,以表演的形式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设计语文情境教学课堂,感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和趣味。首先,需要立题,根据文本特点选题,其次,根据文本的特性建立一个合理的情境,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参与到情境活动中,完成文本情境的创设。初中语文中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与正在改革的教育领域理念相契合,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情境教学活动中的自设情境课堂,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学生自己投票选取表演皇帝的人,想要表演的人自己拉票,骗子、侍卫、大臣等确定好,其他学生都是百姓,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设计场景以及通过想象创设情境,并准备好刀具,在设计情境的时候,学生先通读课文,对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并结合文本中的一些情境创建实际情境,在这篇文本教学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其中的内容、人物、事件等有很深刻的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定位,在设计的情境中学生也能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更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体验式情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合作意识,创建情境,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自设情境展开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样不仅能够把握语文学习目标和要点,还能进行知识的延伸,运用情境中学会的语文知识举一反三,让文本中人物性格更突出、事件发生更加清晰,充分把握文本知识内容,学会运用语文。
  运用典型的情境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与教材内容相连的典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一定认知经验的情况下,将情感与知识相连,让学生生出疑问,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本文通过把问题情境带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学习,结合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还体验到生活与语文的紧密联系,并将故事情境带入语文课堂教学,用有趣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故事情节中,教师顺势引出教材内容知识;还通过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品悟语文。这种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中,以直观的语言,创建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教學课堂中体会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沈玲玲.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管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3):32-33.
  [2]王朝晖.浅谈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J].课外语文,2018(4):1.
  [3]尚漱玉.试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的运用[J].教育观,2015,4(8):57-58.
  [4]张爱琴.浅析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下),2015(12):85.
  [5]刘卫玲.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下旬),2016(12):144-145.
  [6]李金丽.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9):85.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2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