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对比及理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的两次修订——2009年版和2016年版的变化。2016年版在2009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重要的一级指标:学生发展、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这些指标较好地体现了以成果输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国际先进评价认证理念。修订后的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25-02
  一、引言
  土建类专业评估是我国最早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门类之一,从1992年开始迄今已有27年,主要是对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六类专业开展评估认证。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新兴专业,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共445所,成为土建类专业中的第二大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1]。尽管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开始的时间较早(1999年),但评估认证文件修订频率较低,迄今仅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是2009年和2016年。专业评估认证文件一般包括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视察工作指南等,而评估标准是评估认证文件的核心,它决定了专业评估认证的对象和内容,是专业发展的“风向标”。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专业“以评促建”,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则会导致专业建设顾此失彼、轻重不分,甚至严重影响专业的教育质量。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分析近两版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文件中指标体系的变化,发掘新时期下专业评估认证标准对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揭示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
  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2009年版本的评估认证标准主要包含教学条件、教育过程、教育质量、专业特色四个一级指标,再分成十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观测点。从该指标体系不难看出,2009年版评估认证标准指标体系更关注院校的“投入”,包括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手段以及标准性成果等,而不关注“产出”,即全体学生的学习结果。鉴于当前国内外先进评估认证体系均强调成果导向(outcome-based)[2],2016年版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参考《华盛顿协议》毕业生素质要求以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做了较大程度的修订,具体如下。
  1.增加一级指标——“学生发展”。由于2009年版评估认证标准过于注重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条件的考察,而缺乏对学生的关注,2016年版评估指标增加了一级指标——“学生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考察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学生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将“学生”设置为通用标准的第一项。与此同时,新修订的2017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中的评估标准亦将“学生发展”列为第一项要求,再将其分解为学生来源、成才环境、学生指导、过程跟踪四个二级指标。借鉴这两类评估认证标准,并结合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和评估经验,工程管理2016年版相应增加了“学生发展”指标。
  2.调整了一级指标“专业目标”。尽管2009年版的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中包含一级指标——“教学质量”,分别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提出了要求,但关注的重点仍是教学“输入”,即教师教什么。2016年版评估认证标准中将其调整为“专业目标”,突出以成果为导向的先进认证理念,明确提出了对毕业生的要求,着重考察教学“输出”质量,即学生学到了什么。通过设置更加详细的二级指标——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对毕业生所需达到的专业目标予以明确,专家在评估认证过程中据此目标对学生进行了考查。
  3.增加一级指标——“质量评价”。由于2009年版工程管理评估认证标准缺乏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指标,2016年版中增加了一级指标——“质量评价”,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这主要是借鉴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该指标要求工程类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并提供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的证明。基于此,工程管理2016年版增加了“质量评价”指标,并分为三个二级指标: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
  三、现行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体现的核心理念
  1.以成果输出为导向。《华盛顿协议》是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它始终推行以成果输出为导向的认证理念,这里的“成果”是指毕业生的能力,即通过培养毕业生能力来反映专业教育质量[1]。《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了十二项素质要求,其考核的重点从教育“输入”转向教育“输出”,强调毕业生的能力提升,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鉴于此,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亦需从传统“输入”为主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成果“输出”为主的教学体系。成果输出导向的教学方式需要先确定学生的“需求”,即以学生应该达到的毕业生能力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关注课程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各课程均需要为毕业生能力实现提供支撑。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考虑每一门课程能否实现评估标准中拟定的若干毕业生能力,最终能否保证学生该项能力的实现。
  2.以学生为中心。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制定及后续的历次修订过程中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2]。该理念打破了以往学校将精力重点放在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方面,如院士和教授数量、基金数量以及论文和专著数量等,鼓励依据《华盛顿协议》“成果输出导向”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拟定的培养目标,并据此培养本科毕业生的能力。由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毕业生能力需要与其他成员国和地区实质性等效,而《华盛顿协议》对成员国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因此,我国工程教育类专业必须严守毕业关,加强对本科生教育质量的重视,确保评估认证通过学校的毕业生具有与其他成员国或地区毕业生同等水平的能力。
  3.以持续改进质量为根本目的。专业评估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被评估认证专业根据持续不断的反馈提升教育水平和改进教学质量,以确保毕业生的能力[2]。鉴于此,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认证标准新加入了持续改进指标,要求评估高校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进办法,保证专业不会因为通过评估认证而失去继续改进的动力[3]。持续改进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长期的质量监控及检查措施,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来改进当前的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应在持续改进中发挥作用并承担相应责任,并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及社会人士的反馈,持续发现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特色、不足和再发展的方向,以引导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
  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成为最具影响力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的背景下,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两次修订的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09年版和2016年版中指标体系的变化,分析发现2016年版在借鉴《华盛頓协议》毕业生素质要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和调整,修订后的指标体系较好地体现了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国际先进评价理念。分析结论为我国未来持续修订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标准,更好地完善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制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乐云,郑弦,马亮.《华盛顿协议》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5):22-27.
  [2]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23-34.
  [3]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