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失范风险测评工具的选择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由于规范体系的缺失,在校大学生的失范行为呈现出上升状态。早期识别、排查出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风险点,并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对他们进行心理评估与诊断,是预防和控制高校校园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风险;测评工具;心理评估与诊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03-03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就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行为违背了大学生必须遵守的各种标准及其相关规定。目前,传统的社会规范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逐渐丧失了控制个体社会行为的功能。而新时期、新时代的社会规范体系又没有能够快速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还处于规范的真空氛围,社会个体包括在校大学生的失范行为呈现出井喷状态。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失范行为近年来不但在发生率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在类型上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智能化、激情化和团伙化,并且女大学生的失范行为出现了“异军突起”的特殊现象。
风险是指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点是容易发生风险的情境。为了有效控制大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风险,必须能够及早识别、评估、排查出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风险点,并对这些风险点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与诊断,而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对大学生行为失范风险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鉴于此,本课题组试图从能够触发大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风险点出发,寻找到较为合适的心理测评工具,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风险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一、家庭功能方面存在的风险
家庭功能主要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原生家庭的功能,特别在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和休息与娱乐功能方面是否正常,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抑制或促发大学生的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对这一风险点,可以选择如下两个量表进行评估:一是“家庭环境量表(FES)”,如果10个分量表中的亲密度、感情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组织性分量表得分较低而矛盾性分量表得分较高,则表示这些大学生个体容易出现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从而形成各种失范行为;另一个是“家庭功能评定(FAD)”,如果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分量表的分值都很高,則提示该大学生个体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和帮助,才能预防各种因家庭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风险
新生对录取专业表面上的不认同和内心产生的强烈抵触,必然导致他们对该专业各类课程的学习需要缺失、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下降,出现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睡觉、上课看小说、身心游离于课堂之外等失范行为。因此,对录取专业认同与否是新生入校后是否发生学习行为失范的风险点之一。能否妥善做好具有强烈改变专业欲望新生的专业调整工作,直接关系到这些新生对学校认同感的形成和后续的专业能力的养成与发展,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率。为了防止或改变新生及其家长在专业选择方面的盲目性,可以对所有新生进行一次“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基本判断出他们与所录取专业的契合度,供新生及家长调整专业时参考。
三、个体人格方面存在的风险
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够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它是组成人格的基本因素之一。人格特质可以引发和引导一个人的行为,并使这个人在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时,都能做出稳定的、持久的、相同的行为反应。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可以决定他们的行为倾向,也能够决定他们的行为是否失范。对大学生进行“卡特尔16PF”测试,就可以获得他们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数据。在16种人格因素中,如果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为低分,而恃强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为高分时,大学生出现行为失范的风险水平就会较高。
人格障碍是指根深蒂固的、明显偏离正常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妨碍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使他人遭受痛苦。研究已经发现:患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很不稳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能会形成性欲错乱、物质滥用、鲁莽冲动等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因此,大学生入校后,应采用“人格障碍筛查PDQ-4+”对其进行人格障碍类型的测试,重点关注偏执型、冲动型、边缘型和反社会型4种人格障碍,当这4种类型人格障碍的分量表测试分值处于偏高水平时,学校就要引起注意,而当分值处于极高水平时,学校就要对该生实施全方位的治疗和监控。
四、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风险
精神性疾病是精神状态严重失常的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方面都出现了持久的病理性改变。在精神性疾病发病期间,大部分患者会丧失自知力和病感,一些患者在幻觉、妄想等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还会“先下手为强”,对“假想敌”进行主动攻击,导致各种突发的、严重的伤害事件发生。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为17.5%,其中重性精神障碍发病率高达1%。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到25岁之间,是精神性疾病的高发阶段,学校及时识别易患和已患精神性疾病的学生,有利于早期做好预防和转诊工作,降低精神性疾病患者失范行为的发生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是最常用于鉴别精神疾病的测验,在10个临床量表中,精神病态(Pd)、妄想狂(Pa)、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量表的T值越高,表示形成病态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在对大学生进行普查时,如果发现其量表分数高于或等于60分便具有了临床意义,要运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这些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评估与诊断,筛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早开展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预防和控制失范行为的发生。 五、情绪情感方面存在的风险
情绪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与否,研究已经发现,大学生的许多失范行为都是在情绪极端不稳定的状态下发生的。及时获得大学生在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数据,对不良情绪严重的大学生个体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是降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有效措施。“90项症状清单(SCL-90)”涉及大学生的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可以获得9个因子的得分,从中能够了解到抑郁、焦虑、敌对3个情绪因子的数据,如果这3个因子的分值高于2以上,可以初步判定该大学生可能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情绪问题,需要接受进一步的筛查。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就情绪稳定性单独设置出一个测评系统,即“情绪稳定性测验”,可以用来评估大学生的自卑感、抑郁性、焦虑和负罪感等七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良情绪的进一步筛查,还可以运用“抑郁状态量表(SDS)”和“焦虑状态量表(SAS)”等量表进行深入的测试与评估。
六、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风险
人际交往障碍是高校心理咨询室中接待最多的个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致包括与父母亲属的交往,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以及与现实生活中各类人员的交往和与网络上各类人员的交往。调查发现,在这些人际交往中,对大学生身心影响最大的除了与父母的关系之外,便是与同班同学尤其是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某些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不能够随意地表达彼此之间的各种愿望、情感和情绪,使得同学关系特别是室友关系日趋紧张,最后可能导致因此而辍学。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也是可以防控的。目前,经常采用的测试问卷有“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量表”,如果用该量表测出的总分高于9分,则提示该大学生个体可能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容易因不善于人际交往而产生各种行为的失范。这类大学生需要接受人际沟通技巧和情绪调整的训练,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当中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绪,能够理解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性,减少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发生,降低人际交往中失范行为发生的概率。
七、爱情与性方面存在的风险
随着学校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宽容度增加,恋爱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仅次于学习活动的主要活动。调查发现,因恋爱纠纷引发的各种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近几年一直位居大学生失范行为之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在经过了三年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后,他们对情感特别是对爱情充满了渴望,而高校的宽松环境,为他们各种情感的满足提供了较好的时间、空间和人选。但是,由于恋爱的发生、发展等过程异常复杂、多变,恋爱中的当事人难免要面对失恋的挫折。当暗恋无望、表白被拒、恋人出轨、被迫分手等事件发生时,一些大学生因无法承受情感的挫折可能会实施伤害对方、第三者及相关人员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倾向,可以运用“爱情态度量表LAS”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为游戏型和占有型的大学生可能会由于对恋爱本质的错误认知,导致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
八、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风险
大学生的首要和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搞社交、玩游戏、谈恋爱、做慈善等都不是大学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经过高考选拔录取的大学生,其智力水平一般都在正常及以上,只要具有正常的学习动机,就能够引发与维持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四个方面。由于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学习效果之间呈现倒“U”曲线的关系,因此,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但是,一些大学生经过艰苦的三年高中学习,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却逐步丧失了学习动机,而过低的学习动机强度水平,使得这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兴趣丧失、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不良等现象,形成翘课、作弊等失范行为。可以运用“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水平进行测试。该量表共49题,构成求知兴趣、声誉获取、能力追求、利他取向四个因子,各个因子的得分越低,说明大学生在该因素上动机强度水平越低。对被筛查出的学习动机强度水平过低的大学生,高校应该对他们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激发他们的各种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动机的强度并让这些动机强度保持在中等水平,有效预防大学生因学习动机水平过低所形成的失范行为。
九、消费途径方面存在的风险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休闲观念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休闲娱乐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消费的途径也异常丰富多样。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消费观念,经常受媒体宣传的诱导或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而产生即时消费的动机和行为,感性消费、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的个体占被调查人数的半数以上。根据调查,一些大学生的消費途径除正常的日常生活消费外,外出聚餐、请同学吃饭、去KTV与酒吧、谈恋爱、旅游、购买时尚衣物、更新手机和电脑、购买游戏装备、为网络主播打赏等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消费途径。但是,这些大学生的消费资金,只有75%来源于父母,有超过13%来自校园贷,而校园贷已经造成一些大学生铤而走险地犯罪或者走投无路地自杀。因此,掌握大学生消费休闲的途径以及消费资金的来源,有利于预防因不良消费观念和错误消费途径导致的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大学生消费与休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运用“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量表”和“大学生休闲方式调查量表”进行测试,当发现大学生在某种消费休闲途径或方式上存在较大风险时,学校和家庭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防止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校的管理者如果能够认真梳理出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风险点,针对每一个风险点运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评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将筛查出的高危对象置于学校的监管和干预体系之中,高校大学生的各种违纪、违法及犯罪等失范行为的发生率必然会降低。
参考文献:
[1]王淙一,漆昌柱.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9):96-102.
[2]陈怡琳,张嘉江.大学生家庭功能、自我和谐与人际容纳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3):429-432.
[3]张萌,李若兰.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94-99.
[4]潘轶群.基于“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72-73.
[5]马前广.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6,(5):89-93.
[6]田国庆.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干预及相关问题[J].中国校医,2015,(2):106-107.
[7]余系东,刘璇璇,牛春娟.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情绪稳定性、自我和谐度的关系[J].黑河学刊,2015,(4):84-86.
[8]赵宁.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干预的案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68-69.
[9]刘慧思.大学生恋爱中感情与性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3):4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