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检测技术专业双轨制学位研究生差异化可定制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立足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双轨制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和就业实习等方面为突破口,面向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以培养可定制的双轨制优秀人才为目标,详细论述双轨制学位研究生可定制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 检测技术;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可定制培养模式;双轨制学位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4-0077-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with the dual-track postgraduate teaching, subject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internship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i-ming a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mployer and cultivating the custo-mizable dual-track talents,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of the dual-track college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detec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master; customizable training model; dual-track degree
  1 引言
  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专业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强、知识面宽、就业出路宽的特点,然而自从硕士学位学生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双轨制招生和培养后,受师资力量、开课资源的限制,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差异很小,除名称上的差异,双轨制硕士研究生教学和就业基本相同。这样显然违背了国家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初衷。
  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出发点是面向实际工程需要,培养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出众的工程应用人才,在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工程应用、实验类课程,并强制安排企业实习环节;但在教学实践中,受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设置限制,教学环节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差异有限,企业实习环节与实际研究生论文课题结合不够紧密,同样对未来就业促进作用有限,并对校内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有所影响。
  2 培养模式现状
  双轨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缺少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许多高校对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这两种硕士类型的培养均采取相同的培养方案。由于之前大学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招收在职人员,如今招收全日制且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这种挑战并不局限于班级人数的变化,而是在于具体的教学以及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1-2]。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改革,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完全适应,还没有配套的、完善的、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短时间来看,在很多高校,两者的培养目标即便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差别培养。
  学术硕士的基础理论培养未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力、学识和品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检测技术专业虽然是国家设立的老牌专业,但与现代检测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如计算机测控技术、虚拟仪器技术、信号与测试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并未对标国际先进培养方案,在基础理论方面的培养还比较薄弱[3]。因此,学术硕士研究生不论是进入用人单位还是继续深造,都存在专业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缺乏面向下一代检测技术的学科交叉教学内容  检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于1997年对检测领域相关的11个专业重新组成的一个宽口径专业,它是电、光、机和计算机专业的综合。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微纳米技术的发展,检测技术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检测技术的多学科交叉以及多系统集成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属性越来越明显[4]。但目前的检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多数还停留在21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亟待提出面向下一代检测技术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增加新的学科交叉相关方面的内容。
  专业学位与社会对专业技能要求的契合度不高  进入21世纪后,检测技术专业迎来新的转折点,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带动自动化实现,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出现提高了检测技术的高度。但是由于学科复杂性,检测专业的学生面临更大挑战。虽然实践教学理念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融入社会岗位,但目前高校的实践内容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水平,无法紧跟高科技发展的步伐,也无法适应现代检测技术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5]。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检测技术工程实践上增加能够与现代检测技术接轨的内容。
  3 双轨制培养研究基础
  检测技术系列课程已经开设多年,教学专著、教学大纲、课件、实验指导书、标准实验报告等资料完善,其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教学2号楼和工程训练中心分别建成三个专门为研究生教学、科研和实践服务的现代检测技术实验室,其中包括PXI總线平台20套、VXI总线测控平台一套、LXI总线测控平台五套、机电作动器等被测对象三套。只需根据双轨制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整合现有资源,解决差异化教学方案设计和检测技术学科交叉教学等关键问题,即可确保检测技术专业双轨制学位研究生差异化可定制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课程教材方面的研究基础
  1)笔者作为副主编,已完成《自动测试系统集成技术》专著一本,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第一次印制。
  2)笔者正在编写面向下一代检测技术的教材《计算机测试与控制技术》,目前已基本完成初稿,拟由北航出版社出版。
  3)已完成“计算机测控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自动测试系统原理设计与集成”“信号与测试技术”“现代检测技术”等课程的部分多媒体课件,“数字信号处理”网站及演示程序,“信号与测试技术”综合性设计报告教学改革。其中,研究生课程“现代检测技术”获得北航第九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校教学成果奖多项。
  4)已完成《信号与测试技术》讲义一本,发表教学论文九篇,分别是《“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浅谈数字系统故障诊断与综合教学中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检测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讨》《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存异”教学方法研究》《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存异”教学方法研究》《基于知識耦合关系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分层实验教学方法》《基于知识比较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
  项目课题实验方面的研究基础  检测技术专业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面设立的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2007年成为国防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有骨干教师25人,其中教授四人,博士导师三人,主要研究项目课题包括:
  1)自动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
  2)复杂工程系统的智能检测、诊断、预测及综合健康管理;
  3)非接触、非介入、非常规参数测量等新型检测技术;
  4)先进电力电子装置及能源参数检测;
  5)自动化装置设计实现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等。
  笔者所在教研室多年从事自动测试技术、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视情维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强的科研人员梯队,其中教师四名,博士后一名,博士生和硕士生20余名。通过研究组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建设,实验室拥有高性能通用测试系统多套,高档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程控信号源、程控电源多套,联网工作站及高性能计算机20余台,建有机电作动器健康管理半实物测试平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健康管理工程环境、多个贝叶斯网络建模分析工具软件,还有Solidworks、Ansys、Multisim、Thermal/BetaSoft、Maplesim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建模和仿真软件工具箱。同时,笔者所在教研室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完成3000多万元经费的学科建设,具有完备的实验支撑条件。以上实验条件为保障培养可定制的双轨制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基础  笔者所在科研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自主保障技术、复杂系统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研究方向涉及设备退化过程与故障机理建模、系统测试性分析与优化、状态估计与故障诊断、剩余使用寿命预测以及视情维修决策。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这些研究方向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先后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Quality Engineering、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九篇。由于双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内容是上述研究方向的综合,因此,笔者在这些研究方向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为双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笔者相继主持两项与研究院所合作的有关自主保障技术的航空基金课题,并负责多项与自主保障相关的工程课题,同时在2016年获得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这些针对实际工业对象开展的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相关研究工作,为双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理论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笔者及所在科研团队与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保持着持续的沟通与交流,并取得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双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利的理论研究基础。
  4 双轨制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
  课程选择  在尊重研究生个人爱好、特长和未来工作就业意向的基础上,学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差异化安排;在核心理论基础课程必修基础上,专业硕士安排与本专业学科相关实验课和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或根据未来课题及学生工作意向,安排独立自选课程、围绕课题的文献检索与综述。学术硕士安排较丰富的基础理论、前沿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兼顾其未来攻读博士、出国深造或国内就业等实际需求,以前沿理论和热点科研方向为突破口,安排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课程学习方面,专业硕士既安排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专业基础和前沿课程,更多安排自动测试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自动测试系统实验、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验等应用和实验课程。学术硕士则安排更多的数学、控制理论和测试系统基础理论等课程,并合理安排面向工程应用课程,使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研究课题选择  学术硕士或未来有志开展学术研究的专业硕士,从各类基金、预研、国家支撑计划等纵向课题申请开始参与相关纵向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重点为前沿理论及专业热点突破,并以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目标,紧跟本学科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开展可量化对比的研究,并根据实际需要争取国际合作、国际会议和学生短期交流机会,让学生开阔眼界,始终跟踪和瞄准本领域国际先进水平开展研究。而专业硕士则以与科研院所、行业内企业所提供的横向课题为主,面向最直接工程需要,采用主流和热门的开发工具与使用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包括各类自动测试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智能诊断系统、综合健康管理系统等。
  就业实习安排  结合学生就业意向,并根据一年半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硕士实习环节,以课题合作方为主,考虑行业内领先的企业为首选实习单位,通过实习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实际科研团队,了解规范化科研过程,更多积累实际工程经验,为进入职场选择加分。专业硕士实习基本以本专业最好的国企、外企或领先的民营企业为主,让学生学以致用,直接进入科研开发岗位,通过几个月实习,能够真正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
  5 实际安排与执行效果
  通过近几年培养看,学术硕士研究生均发表两篇以上SCI检索论文,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一次以上;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等奖励,参与自然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基金、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等纵向课题申请和开发过程;毕业后包括出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进入一流国企或跨国公司从事研究或算法开发等工作。而专业硕士每年承担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横向课题十余项,完成包括各类先进自动测试系统开发,熟练掌握各种编程语言、硬件调试开发工具,具备研制各类先进自动测试系统、智能诊断系统的能力,毕业后大都进入研究院所、各大互联网公司、知名国企和外企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英,倪晓宇,等.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6-7.
  [2]余泳泽.学术型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不同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3(30):46-47.
  [3]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3):68-69.
  [4]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60-63.
  [5]谭书敏,程孝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模式与机制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4(4):154-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4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