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道与书法教师成长的转授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书法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书道是书法教师成长的必备品格,理解书道就是理解书法的哲学意义,才能实现其转授价值,奠定文化基础。
   关键词:书道;书法教师成长;转授价值
   书法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境,在不断地流传过程中,在中国文化中愈发重要,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喻之为“书道”,即以自然规律为最高法度,既包含书写法则,也包括修行、修心、养气和悟道。所以书道的精神,也就是书法教师成长的必备内涵,书法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研习书道,了解书道,把复杂的抽象艺术变成一种对文化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更有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书道在书法教师成长中的转授价值。
   一、书道蕴含时空的人文精神
   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在书法发展的千年历史中,被中华的人文精神涂上了厚实的一笔。在《晋书·张翰传》中说得明白,书写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一直到魏晋后期300年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帖才逐渐地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卷轴图册,转变为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这一做法在今天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被奉为第一要旨——读帖。就是这个“读”字,学习者往往要穿越时空,了解帖中为何“笔法险劲”“四面削成”“火箸画灰”,这不仅是心意的沟通,更是以帖为媒,暧昧迷离,构成独特的时空关系,感受别样的人文力量。
   正是因为“书道”力量的产生,书法就区别于其他的艺术,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价值,正所谓“德、师之道,书、心之道”。作为书法教师首先要尽力摆脱“文以载道”的沉重压力,不要过分地强调笔法及材料,在教学中先行构建书和心关系,呼唤学生自我审美意识。其次要重视“帖”的独特美学传统,将书法美学中的即興自在、厚重飘逸、法度庄严、个性意境等在读帖中充分体悟。最后,了解书道中的意象表现途径,理解力量是书道的核心,从线条、结构、留白品评生趣,这才是由“字”生成了“书法”。如果把书法还原到最基本的结构,它其实是非常有趣的视觉练习。平衡、对称,互动,虚实,种种审美的基本功的练习都在书法里。这更像是一种力量的平衡,基本结构布局的练习,很像是基础设计。我们要遵循这样的设计,才能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基本的美感。
   二、书道涉以往昔的生活情趣
   任何文化中对于往昔的追寻都会依托于绘画作品。书法却将中华文化中的往昔以更直接、更简洁的方式留存下来。从商周时代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到石鼓文,再到大小篆书,直至隶书,这些作品从最早的记事,逐渐使书法的舞蹈性、音乐性完全彰显出来。翻看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体会先民的生活和智慧,还可以看到中国文脉和独有的文化形态;从唐楷行草,不光是国家结构的发展和成熟,更是中国大时代长久影响之下的立于不朽的形式典范。在近现代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西化和人口迁移的加速,文化“化人”的功能弱化,文化撕裂的现象显著于表面,断面深刺于根基,使生活的趣味性降低。书法教师所承担重现往昔的责任在新时代下尤为重要,修身悟道该于当下合宜,在自身修为应画诗善书,注意章法,自然将书法融入绘画中,形成个人的特色。就如苏轼以行草的笔意画木石,文同以草书写竹,杨无咎画梅干则用飞白法。文人画开了诗书画结合的先河,这种画风成为之后中国画的主张,至今仍长久不衰。
   三、书道融合文化的时代意义
   书道与文化契合使得书法艺术历久弥新。书法是君子之艺,《宣和书谱》评杜牧书法“与其文章相表里”,评薛道衡书法认为“文章、字、画同出一道,特源同派异耳”,都是从整体思维方式出发,在“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同一认识层面上进行论说,最终归结于“道”,很能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刘熙载《书概》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他要求读书人在书法艺术上保持本色,避免各种属于世俗的不良风气。当下,书法教师也应守好“书卷气”不凭借外物而能自得于心,陶冶性情,超然脱俗,争取书写上的最大自由,重塑“人品即书品”的伦理,多下字外功夫,精耕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由学养化育出审美理想,在教学中才能对书法有一种颇为执着的、属于一个强大社会群体的共同追求,不会轻易地转移志趣并脱离这一既定立场。就此而言,书法与学问成正比,不能简单地当成一种技艺来看待,与时代同频,保持思想的深刻、气度的高雅、闻见的广博、心胸的旷达,以及散文的抒情与诗歌的浪漫、历史的沉郁与管理的睿智、在现代书法艺术学习、领悟、研习中充分再现书法艺术的美。
   总之,书道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和本真,在历史上,它浸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书法教师作为书法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继承传统,在这个最需要精神价值的时代,把真正艺术表现出它真实的生命感。
   参考文献:
   张韬.书道不孤:胡问遂书艺观及在当代高等书法教学中的转授价值[J].中国书法,2017(24).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