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推倒重来”再谈合作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广泛应用,成为当今数学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针对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平时的实践操作,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提出一些具体想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推倒重来;实效性
   有幸参加了“厦台两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认识与实践”研讨交流活动在厦门举行,来自宝岛台湾的一位老师演绎了一堂精彩的《空间大师》数学课,在课的后半段,让孩子们按给出的图形,动手操作,完成立体图形的组合,要求“3人出嘴,其余的出手,完成以后,推倒重来,换出嘴的同学重新操作一遍。”看似重复,其实是讲求实效。反思我们的合作学习,在轰轰烈烈的合作表象背后,种种形式化的、肤浅的合作与“被合作”的现象,缺少的不正是适时、适度、适当的“推倒重来”吗?下面结合本次研讨交流的学习体会和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用好“推倒重来”,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序、高效。
   一、合作成员的互动“推倒重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讨论、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但是在自己的实践和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长往往处于主宰地位,成为小组的组织者、操作者、发言者,而学困生只是听众,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常常还來不及思考和体验,就被剥夺了学习机会。因此就出现了“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1.“推倒重来”,二次操作,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
   如: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中,在小组中合作完成长方体框架的拼组,往往学困生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有些成绩好的小组成员就已经拼组好,开始汇报交流了。这时,我们就有必要适时“推倒重来”,让学困生自己进行二次操作。必要时,让优等生在旁边提供适当的帮助,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身参与操作、体验,经历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使学困生在二次操作中,再次感悟新知,促进了新知的有效内化。
   2.“推倒重来”,多重表达,拓宽全员交流的渠道
   在小组合作中,虽然老师们努力为学生创设了表达交流的机会,但由于形式单一,渠道不宽,导致学生的合作交流留于形式。如果我们能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推倒重来”中,多重表达,能大大提高全员交流的有效性。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孩子说一说数100根小棒怎么数,理清思路;再同桌互相说,自己是如何数的,说清思路;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比一比,说一说,拓宽思路;最后全班统一交流,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完整,表达最清楚,优化思路。每个孩子都参与,每个孩子都有思考的机会。在不断的表达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地激活,学习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3.“推倒重来”,重建小组,丰富合作成员的体验
   在孩子形成交流的习惯以后,我们就要安排合理分工,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的孩子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分组,并进行成员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但针对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段,应合理地“推倒重来”,进行组内重建(组内职责互换)、组间重建(组间成员互换)、师生换位(师生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收获,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同步发展。
   二、合作内容的设计“推倒重来”
   合作内容是合作学习的载体。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合作价值的,能够将学生引入最佳状态,激发他们对讨论和合作的热情,能够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实现合作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深入性。
   1.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的。比如给图形起名字、有些数学概念等内容就不需要都合作了。太多无效的合作交流,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失去学习兴趣。看似热闹的课堂无效且无味,这就需要我们将合作学习内容“推到重来”, 选择合适有效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2.重新设计合作内容
   (1)重组合作内容,降低合作难度。有效的合作内容不代表有效的合作学习。有的合作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合作价值,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合作探索这些问题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合作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设阶梯,搭平台,降低合作难度,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如有位新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打电话》一课时,先是呈现课本容: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每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个人,至少要花多少时间通知到每个人?然后就直接出示一些小组合作问题:新接到通知人数和通知总人数有什么关系?议一议,打电话中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这个内容难度是很大的,由于缺少铺垫,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难倒,虽然一些小组也在讨论合作,但没有一个小组能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稍微重组一下内容,先从简单的开始问:教师要打给三个人需要几分钟?教师打给第三人时,第二个接到电话的学生可以干吗?让学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教师打的时候,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学生同时也可以通知下一个学生,进而用图表,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从而更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2)重构合作内容,挖掘合作价值。有的教学内容,如果依纲据本,墨守成规,遵循大众已有的思路或经验去教学,无须合作学习,也无可厚非,但若能另辟蹊径,追寻数学的本源,挖掘数学教学的真正内涵,重构合作内容,让学生去合作探索,则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张齐华老师在设计《方程的意义》这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时,彻底“推倒”了过去传统的教法,从方程的内涵出发,重新构建了让学生去探索已知和未知之间关系的合作内容,整节课设计新颖,视角独特,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精彩,把合作学习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3)重设合作内容,拓展合作空间。以往老师在设计合作内容时,大多是局限在课堂合作。有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内合作探究,获取间接经验,储备知识,如果能重新设计,让学生的合作从课内走向课外,获得直接经验,那么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无疑会深刻得多,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应用知识的技能。如在教学完“统计——整理与收集数据”后,我设计了“统计某停车场车辆情况或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的课外作业,学生在统计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课内所学知识与课外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团队合作,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统计观念,有效地实现了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又如“元、角、分的认识”“克与千克的认识”等,这些抽象的知识都应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经历多重的合作与体验,才能建立深刻的认知与内化。    三、合作探究的过程“推倒重来”
   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够到位和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深入,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学生的探究没有一定的有效度、深度和广度。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要求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合作拼成一個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对合作探究的过程没有给予合理的指导,学生在忙乱一阵子之后,最后还是我牵着学生的鼻子,把公式推导出来了,学习效果自然是很不好。经过一番反思之后,我将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全部推倒重来。首先,探究要求重来,我出示了以下两个明确的探究目标要求:(1)请有序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它的底和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高有什么关系?由于有了明确的探究要求,学生很快自主地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次是探究思路重来,我接着追问: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重新探究出了各种不同的思路,有的受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启发,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有的把梯形剪拼成三角形;有的把一个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等等,学生的探究没有止步于一种思路,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不同的思路相互启发,思考不断走向深刻。最后,探究方法重来,在探究练习中,我要求学生脱离学具操作,让他们观察梯形的上底不断地缩小的动画,并思考:当梯形的上底缩小至零时,它是什么图形?还能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当梯形的上底拉长,变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时,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从而有机地将他们所学的知识横向联系起来了,有效地拓宽了知识的广度,而且用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是今后探寻数学未知世界的法宝。
   四、合作评价的方式“推倒重来”
   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应该打破择优的评价功能,从“择优”走向“发展”。希望做到人人进步。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思和反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个人进步”。只要这次考试比上次考试进步,只和自己比较,就是成功。另一方面,将加分制度进行改革,上课汇报中学困生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或是汇报优秀,加分比优等生加分更多,能够很好地为小组贡献,增加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我们都要及时评价与鼓励。平常采用小组竞争,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实行量化评比,充分激励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在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反思小结,“推倒重来”,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合作学习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景斌.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动因、经验与反思  [J].教育研究,2008(3).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蔡金法.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他山之石,何以攻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