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考试中分值占比很大,也是中学生在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中最能拉开分数差距的两个环节。重点着墨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上,因为读写一体化能够有机地把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和习作训练两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初中语文;课堂实践
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阶段无论是从文本数量、文本难度还是文本选材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给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而到了初中要求学生能够透过文本表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文本语言也要懂得鉴赏的方法与技巧。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应对策略。
一、读写一体化教学特点
读写一体化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四大特点。
1.过渡性
读写一体化提倡先读后写,实现由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过渡,体现出“以读促写,以写验读”的教学特征。
2.针对性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二者针对的对象是统一的,那就是文章本身。读写一体化是引导学生先阅读别人的好文章,日积月累,反复训练,写出自己的好文章。
3.及时性
通过对比他人文章和自己写的文章,学生能够发现二者之间的差距,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别人文章的高妙在哪里,自己的文章逊色在哪一部分,使学生能够及时察觉自己的不足与漏洞,及时查缺补漏。
4.综合性
读写一体化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既包含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也包含习作能力的训练。它能够很好地将二者有机结合,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合并,优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结构,剔除学生知识框架中冗余的部分,因而更加综合也更加高效。
二、读写一体化教学应用具体措施
前文已经说道,阅读和写作二者具有统一的训练对象——文章。二者都是以文章为基点,并最终体现在对文章的理解、创作上。因此,在利用读写一体化进行教学时,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结合文章自身特点针对联系,各个击破。任何文章都可以分为结构和内容两大块,结构包括题目、开头、主干、结尾;内容或是文章要说明的道理和规律,或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特点,笔者把读写一体化拆分成五个部分,在训练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的时候先各个击破、逐一讲解,再前后回顾、综合提升。
1.立意深刻,别致新颖
同样的题目,同样的要求,立意不同文章的风格和质量会千差万别。“爱”是人世间的一种伟大而美好的情感,以“爱”为话题,可以有很多文章立意。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把爱立意在师生情上;蒙田的《热爱生命》把爱立意在生命这个客体上;郑振铎的《猫》是把爱立意在身边的小动物身上;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是把爱立意在自己从事的科学事业中;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则是把爱立意在对祖国、对家乡的怀念之中。学生读完这些作品,要对文章立意有一个宏观的感知,要明白文本立意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可以是發散的、多元的。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多思考、多比较。教师可以仍然以“爱”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写作练习,实现读、写的紧密结合。
2.标题引人,深刻准确
语文书上有很多课文在拟题上都十分新颖有趣,引人遐想,很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笔者在这里把教材中吸引人的标题整理总结了一下,并根据各自的拟题技巧,对其特点进行归类。以此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一个好的文章标题究竟好在哪,以便其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技巧。
(1)生活化
如: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张洁的《挖荠菜》,还有朱泳燚《看云识天气》等。
(2)趣味性
如:素素的《夏天也是好天气》、李广华和孙亚辉的《种树“种到”联合国》、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等。
(3)想象力丰富
如: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刘增山的《秋魂》等。
(4)疑问性标题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朱相远的《食物从何处来》等。
学生在学完这些课文以后,教师就要把这些文章在拟题上的独到之处向学生说明清楚,在之后的写作中学生要善于利用这些技巧来拟作文标题,使之更加有趣味、更加吸引人。
3.“巧扮凤头”,独具一格
笔者认为,就文章开头的训练当以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做引子,让学生在读懂、读透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先去模仿再去创新,甚至要把《春》这篇文章的开头一字不落背下来,作为自己作文开头的标杆。《春》这篇文章的开头原文是这样写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这篇文章开头趣味性十足、表达技巧丰富、文字优美、难度适中,因而很适合用在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开头时,要着重强调到以下几点:
(1)修辞格:这段开头用到了比拟(和比喻区分开)、拟人、排比等修辞
(2)侧面描写:用山、水、太阳、小草、园子、田野这几个意象侧面反映出春天的到来,有效地化无形为有形。
(3)动词的使用很独到:坐、躺、打滚、踢、跑、捉这些动词有效增强了文章开头的画面感,读者一读就能感受到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图景,很是吸引人。 (4)调用感官:“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视觉上的描写;“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是触觉上的描写,整个意境的营造十分立体,因而能让读者感受到“文中有画”的独特审美体验。
“读”的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协作完成,“写”的任务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以《春》的开头作为载体,先让学生理解这里面的修辞格、描写方式等表达技巧,然后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仿写,只有经过反复巩固和强化训练才能保证学生在写作中熟练运用,真正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过渡。
4.“猪肚丰富”,有理有据
在文章主体的训练上,要主抓两大问题:第一是行文顺序;第二是论证素材。文章主体部分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是在整篇文章中占有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只有掌握了行文顺序,具备了足够的素材储备量,才会使文章的主干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一般来说,文章的行文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大类。这在教材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竺可桢老先生的作品《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展开的,这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再如《故宫博物院》是按照故宫中轴线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来写的。逻辑顺序主要依托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可以是由现象到本质,也可以是由果到因、由表及里、以小见大等,例如《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等。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行文顺序,摸清文章脉络,在以后的阅读中懂得以作者的行文思路为线索引领自己阅读。教师要分别针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各自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准确运用到创作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文章素材的积累是充实作文内容的核心。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素材辅助论证作者的观点就不能让读者信服,显得空洞无物。这方面笔者要重点强调把充实学生的素材储备量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我国古代的唐诗宋词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在充分考虑诗词本身具有的以下特点提出的:(1)诗词总量庞大,在写人叙事状物各方面都有所涉及;(2)诗词语言表达优美,用词考究至极;(3)诗词情感丰富、说理深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拿“月亮”这个意向来说,古往今来以月为主题的诗词不可胜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的月亮写的是童真童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月亮传递的是思念之情及美好的祝愿;“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的月亮写的是月夜的静谧清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月亮塑造出的是开阔宏大的海面月景,等等。诸如此类,诗词在意象的刻画上十分全面和立体,有些角度也十分别致新颖,而且在情感表达和说理上都很精准、细腻,表现方式和表达技巧也十分多元,值得初中生在平時多阅读、多背诵,并在写作中多运用、多创新,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自身读写能力的提升。教师也要安排必要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诗词积累,或借助于其他活动形式激励学生多背诗词,甚至独立创作诗词,感悟我国诗词传统文化的精髓。
5.“豹尾有力”,画龙点睛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结尾中不乏精彩的结尾。好的作文结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凸显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思考,升华文章中心思想,出人意料等。例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的结尾是这么写的:“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此结尾有两大精彩之处:第一,卒章显志,在文章的最后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勤勤恳恳、无私风险、任劳任怨这种品格的高度赞誉;第二,联想丰富,发人深省。作者说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其实是在号召所有人学习劳动人民勤劳的高尚品格。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强调文章结尾究竟好在哪,引导学生自主运用这些表达技巧,就训练结尾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修改自己之前的作文结尾并比较修改前后的优劣,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哪种结尾更具文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自己认为精彩的结尾摘抄下来,并在后面写上自己的点评与鉴赏,在日常学习中多看、多练,读写结合。
把读写一体化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想先阅读积累,再模仿创新,最终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上都能取得进步。读写一体化能够有效应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压力和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熟练的读写能力是初中生具备良好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务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教师既要着眼于当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杨永发.初中语文之“读写一体化教学”路径探析[J].教育革新,2015(11).
[2]郑国红.读与写的结合在初中语文中的教育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2).
[3]任金丽.试析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中),20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