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玉虾

  【摘 要】本文从自主阅读的角度谈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自主阅读既是学生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需求,也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实践,需要教师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做好圈点勾画、自主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后分享交流、主动探究等几个方面加以指导,促使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自主阅读;语文学科素养;教师引导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己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他提倡的这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自主写作能力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当今教育界的热词“核心素养”不谋而合。
   一、自主阅读是学生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需求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关键能力(读写能力、探究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文素养、文化传承)。自主阅读就是学生在连续不断的阅读思考中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必备品格中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关键能力中的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钟启泉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提出:“学生的能力素养不是直接由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不愿意接受满堂灌的知识,也不喜欢接受带着考查性质的提问式教学。相比之下,自主阅读更符合高中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二、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是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进行语言文字实践,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自主”是重要原则,为了实现自主,教师必须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质疑解读,自主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解读,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要适当地指导、点拨。不要求老师“纤屑不遗,发挥尽净”,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中授以学生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情绪
   古人云:教人而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思想倾向或心理激越。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渴望。笔者认为,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个人充满激情和欢乐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1.目标激趣
   阅读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从阅读的心理理论来看,当我们具有一个明确清晰的阅读目标,就会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可以调动我们的视觉、思维和行动,使我们全身心投入阅读的过程,这就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目标是自主阅读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由“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2.鼓励激趣
   在学生自主解读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解读有创见,教师应随时给予表扬鼓励,特别是对那些解读能力较差的同学,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是对文本浅层问题理解到位,也应及时鼓励。有差错不随意批评,更不能挖苦讽刺,而应耐心鼓励,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3.成就激趣
   学生阅读过程中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就会产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文章的渴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阅读动機、阅读兴趣,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自觉高效地阅读相关文章。例如,学生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明白信陵君“好士”而“存魏”,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由魏公子引出其他三公子,战国四公子均“好士”,然而目的都不一样,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冯谖客孟尝君》《毛遂自荐》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1.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做好圈点勾画
   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阅读时的圈点勾画。圈点勾画可以使阅读人更专注,深思、追索、玩味,并及时留下痕迹,以存永远,是精读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对还未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自主研读还未入门的学生,具有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边读边画边思考,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多次反复,多次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主思考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格。
   2.引导学生用批判与发现的眼光自主阅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进行质疑。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步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疑。《中学语文教学法》提出:设疑问难到释疑解难是一个深入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理解的问题,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文章前后一些看起来不大合理的地方,对作者的写作提出商榷性的问题,要换角度思考问题,详加探究。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存疑。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问题,用阅读笔记记下来,可以与同学相互探讨或请教老师。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享交流
   自主阅读后的主动探究、分享交流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最佳机会,也是提高他们阅读积极性和培养阅读兴趣的良机,更是检查学生自主阅读的最直接的手段。同时,学生会在别人的分享中受到启发,修正自己原有的错误认识,这也是对自己固有理解的反思和再认识。值得提出的是,在分享交流、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导”必不可少,既能鼓励学生各种求异思维,又能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时加以点拨,让学生重新燃起思维的火花。
   1.学生自主探究、分享交流,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与能力
   自主阅读的过程是个体思维的过程,是从浅层理解文本到深层理解文本的过程。而自主阅读的效果如何,是否能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需要靠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展现出来,而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学生。因此,自主阅读后的分享交流很重要。学生读到书中精彩的地方,应记下来,可与同学对作品的某个地方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价和讨论,以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取长补短。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思维的作用,实现深层次的自主阅读、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2.教师适当的指导点拨
   自主阅读要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钻研,自由发展。教师要创造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受到保护,得到发展。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疑难问题,会引起同学间的讨论。讨论常常会很激烈,有分歧,他们各执一方,互不相让,有时会误入歧途,朝错误的方向走下去,发生这样的情况怎么办?灵丹妙药就是老师的指导点拨。
   指导点拨是自主解读文本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而不能“揠苗助长”。叶圣陶说的“相机诱导”,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点拨的技巧。如果学生自主阅读时到了“愤”“悱”的境地,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说明教师点拨的时机已到,可以加以启迪,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自主讨论评价《将进酒》一诗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时,学生有的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及时行乐是消极思想,有的认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但是读不出“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对权贵的蔑视,以及作者胸中的“万古愁”。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联系李白写作此文的背景以及狂喝酒的原因,思考作者还有哪些思想情感?学生赶紧了解李白写《将进酒》的背景,明白诗人是要借酒放歌,发泄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的郁积胸中的块垒。
   赞可夫说过:阅读课的任务,在于诉诸学生的情绪、感情与激情,使他们会思考,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自主阅读就是要促使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开动脑筋,积极地思维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核心素养是目的,而自主阅读实践是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