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文诗词文化是我国千年文学历史的浓厚沉淀,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并且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的。高中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年力量,很有必要有效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古文诗词文化,并在文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古文诗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靓丽的瑰宝,许多优秀的古文诗词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还暗含了优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理应精研古文诗词教学方法,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递下去。
  一、古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能拓宽高中生的文学知识面。通过开展古文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和感悟古文诗词,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在课堂上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阅读教学,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几句古文诗词,可使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更富有文采。3.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古文诗词中大多运用了丰富的景色描写手法,是诗词人细致观察周围风景有感而发的名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想象在脑中浮现出一副优美的画卷。4.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古文诗词文学中含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十分细腻的,只有通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细细品味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奥义,使高中生认识到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以作者生平或创作背景为突破点。作者是进行古文诗词创作的发起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将与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等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或生平,可以帮助高中生明確理解古文诗词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主旨,对于全面掌握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时,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本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应当以本诗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为突破点,在学生知晓杜甫的经历后,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杜甫在创作本诗的资料:本诗是由唐代具有“诗圣”美誉的大诗人杜甫所创,当时作者正处于夔州时值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作者在56岁的高龄下面临极为窘困的情境创作而成。虽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作者却生活困苦,恶疾缠身,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的高台,触情而发,遂记此篇。2.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古文诗词具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诗词体裁所特有的,而且几乎可以说每句诗词都是作者凝聚了较强的脑力劳动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经典名句更是经过了作者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典型的诗词锤炼事例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劝学》时,教师应当积极将本篇中的经典名句挖掘出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体味其中蕴含,并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具体来讲,大家耳熟能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出自本篇《劝学》,意指后者比前者更加的出色,具有褒义的词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此为学生举例,如夸奖某位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者其他能力比教师还有出色时,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除此之外,本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用来勉励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在点滴的进步中取得成功是再好不过了。3.鉴赏诗词所表现出的写作风格。古文诗词的写作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鉴赏的诗词多了,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式,也就是虽然之前不知道该作品的创作之人,却能够通过鉴赏诗词联想到某位诗词人,比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李白的诗词更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结合诗词人的写作风格来开展课堂教学。
  总之,古文诗词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具有的教育意义也是我们绝对不容忽视的。为了帮助高中生有效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古文诗词文化,首先,教师可以用诗词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为突破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将教育意义有效引申;最后,还应当积极结合诗词的写作风格,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推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梁蔚.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案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陆栎充.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自觉性培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7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