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储小月
摘 要:新课程的引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中学教学新课程引入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存在思维定势,引入新课程时总是老生常谈,没有创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有效的教学,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特点,提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入法时应充分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方法
一、 概述
在教学的课堂上,导入技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开始上课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在起始阶段起着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很好的课堂情景的导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期热情,而且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是有些厌学的情绪,所以对于课堂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据有关数据显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以及精神状态决定的,尤是在精神状态方面,所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为了消除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佳的现象,就需要一个很好的课堂导入,这不仅仅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而且在上课的效率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导入技能的类型
(一) 直接法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法的定义就是,在上课之前,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将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的目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于接下来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有时在直接传授新课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对前面一节课所学习的旧内容,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进行复习以及巩固,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可能上节课没怎么听懂,就会专注地听老师的复习,进而更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例如,老师在讲解“求曲线方程”这个章节时,他的引入方法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知道了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的方程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曲线的方程,这一节课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几句话直接点明了课题,此类导入也是导入新课程最常用的方法。
(二) 复习法导入新课
复习法导入的精髓所在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我们知道,对于一个新知识的掌握,不仅仅要求学生在传授新知识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而且在课后更需要学生们去进行巩固复习,这样下来,才会对一个新的知识点有一个很好地把握,在下次的课上,如果老师再带着同学们进行知识的复习以及巩固,就能更好地引入学生进行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老师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会针对新知识的引入设计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反函数”的过程中,老师就会先提问以前学过的函数相关的内容,对旧知识的一个回顾,然后引入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反函数”,其定义、性质又是怎样的,引起大家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三) 类比法导入新课
在数学方面有很多相似的结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通过类似知识相互比较的方法引入。对比分析是类比法的一个重要组成形式,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对于新知识进行一个对比以及推断的过程,要求学生对于旧知识需要良好地掌握的同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东西,联系旧知识,对比新知识,这样就会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思考和审查,有利于学生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然后提到新知识引入新课。例如在研究双曲线和标准方程的新课程时,要回顾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先进行一个比较,然后再引入课程。
(四) 反例法导入新课
反比例导入法是指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错误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公式”一节时,这样引入的:老师问:“a(b+c)=?”,学生答:“a(b+c)=ab+ac”,老师再问“那sin(α+β)=?”,有的学生答:“sin(α+β)=sinα+sinβ”,有的说:“不对。”老师说:“尝试尝试某些角度”,学生发现在替换后没有确定,并且教师没有失去提问的机会:“为什么不成立呢?那正确的等于什么呢?它与正弦、余弦的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从而导入书中的项目,新课程的介绍。
三、 导入技能要遵循的原则
应按照以下原则设计和实施各种导入方法,以尽可能满足以下要求:
(一) 目的性原则
引言应明确界定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和重点。教师应主动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
(二) 關联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应与新课程的重点密切相关。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性进行设问,引入新课程。
(三) 科学性原则
进口设计应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基础。所有的新课程的引入方法必须具备科学性,一切以科学合理为前提。
(四) 简洁性原则
引言应精心设计,努力使用最精练的语言,注重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因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新课程的引入不能太复杂,要简洁易懂,容易掌握。
(五) 启发性原则
鼓舞人心和有趣的介绍可以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创造愉快的学习场景,鼓励学生独立进入学习,并发挥启发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常一个有趣的教学,特别是课前介绍课堂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乘数效应。
四、 教学建议
(一) 在课堂上引入新知识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在课堂上引入新知识非常重要,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要求。“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艺术性的介绍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好奇心的兴趣,可以使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与老师的想法联系并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比如,“等积变换求三棱锥的体积”它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课)数学,第2卷(A部分)第二版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平等产品转化的思想原则,掌握平等产品转化的基本方法,找到三角金字塔的体积。培养学生转型回归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均衡三角金字塔体积的基本方法。这个知识点是有难度的。在中国,“平等原则”是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与他的儿子祖宇共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权力的力量是一样的,产品是不容忍的”的原则,这就是“平等的产品原则。”在古代汉语中,“边緣”是“因为”,“电源”是“区域”,“潜力”是“高”。“等底等高的两个几何体体积相等”这一发现比西方数学家卡瓦列里早了1100多年。鼓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介绍祖冲之和祖宇的生活,祖先的一些轶事,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一个很好的课堂情景的导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是有些厌学的情绪,所以对于课堂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为了消除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佳的现象,就需要一个很好的课堂导入,这不仅仅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而且在上课的效率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适当的课堂游戏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人们常说,游戏之类的东西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本性。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课堂游戏将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标准高中课程教材“数学”(人民教育A版)必修1第三章的内容,并介绍了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它是对函数知识的拓展。它不仅体现了函数在求解方程中的重要应用,而且为学习高中数学的功能和方程,数量和形状的组合,以及二分法的算法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一章节的学习跟前面的知识点联系比较密切,因此需要对前面相关知识点进行掌握,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可以布置相关任务,复习前面的知识,在上课的时候分组进行抢答,加入这样的游戏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对新知识的有了一个思考。
(三) 课堂讨论为学习兴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讨论,如课堂游戏,也是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的重要方式。如果课堂游戏更有趣,那么课堂讨论更侧重于拓宽每个学生的思维。这种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遵循教师的想法。“随机事件的概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A版)第3章必修课的内容。它是讲授“概率”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从应用价值和人类知识价值的角度来看,随机事件的概率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它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但是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这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此外,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但概率内容包含丰富的随意性和规律性的辩证思维。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引入这节课时,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针对有争议的答案,让学生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理由。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五、 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讲道:“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对教育者的意图知道得越少,就越有效。我们认为这项法律是教育技能的核心。”因此,虽然引入新课程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的一点是教育工作者在引入新课程时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还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迅速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思维品质内在潜力的积极影响。我们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多地尝试引入新课程的方法,以改进和发展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对利益的维护和再开发进行更多研究,以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龙敏信.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J].数学教学学报,2014(2).
[2]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2017(5).
[3]夏炎.让学生在愤悱状态中学习[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20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3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