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全翠玲
摘 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关键的,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热情;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善用赞美的话语,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创新精神这几大关键方面,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一、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和意识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第一要素,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是学习新的知识的重中之重,要想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那么就应该通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教学,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基本教育课程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创造出利于学生激发创新意识的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方面,建立为科技进步,国家富强为目标的新的教学环节,给小学生灌输远大梦想,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拼搏。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利用个人的兴趣爱好,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加入语文教学这个大课堂当中。拉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他们的兴趣,渲染出一种良好的课程氛围。从而使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创新带来的好处和优点。实践教师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在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营造兴趣氛围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培养意识是关键点。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能力训练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创造和小发明,小学教学是启蒙教学,那么课堂中所存在的创新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带动学生参与到其中去。
例如,在小学课程《风筝》的讲授中,我们按照课文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风筝的过程中寻找创新因素,让学生在课后实践环节中做风筝,并加入创新环节,并且要学会在实践中如何创新,为什么要创新的创新潜意识,并通过竞赛的方式,选拔出其中创新成分最多的一个作品,并给予他们奖励。
二、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来自质疑,质疑才能带来创新。“学贵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热情。只有善于在学习当中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所存在的教学创新环节,通过启迪启发,引导等方式带动学生去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要从全局出发,立足于一点上,获得解决的办法。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学会提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新问题,新课程中面临的新发现的问题表示质疑的态度,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正面的引导,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感。学生在发出质疑的时候,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并且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知识,敢于创新,也要勇于尝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善于启发学生,要提升他们的自主性,主动去面对每一个问题,敢于创新,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质疑老师提出的问题,书本上的固有观点,要抱着一加一不等于二的想法,这样才懂得从别的方面入手,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学到新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敢于创新的做法。用新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去质疑每一个新的事物。
例如,再讲语文书当中的词语和成语的时候,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那么就应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先讲一种解释或者注释,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质疑自己的答案和注释,让他们去查字典,查课本上的解释,敢于质疑,看这个词到底有几种解释,答案最应该是哪个,在这个语境中,哪种解释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语境,只有通过这些看似不必要的环节,可以使学生的质疑得到解释,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方便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对这个词的合理利用,质疑一个词看似是在挑战教师的权威,其实也是学生自己参与课堂当中来,使小学语文的课本更加合理地运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三、 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小学课堂当中,一般的情况是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前进,不懂得自主学习,但是想要创新就要提倡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研究,勤于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自己去钻研,自己动手去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去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加入学習的环境当中来,提升他们的热情,给学生要灌输那种自主参与的观点,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创新的作用,要在上课的时候自我参与,主动跟随教师的脚步,要主动去和教师探讨问题,并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要对学生的看法及时地点评,发现其中的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讲解。要始终秉持着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看法,学生学到新知识才代表着课堂没有白上,体现上课的重要性和课堂的作用。主动参与到教师的课堂中,自主选择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了解到创新的作用和创新带来的好处。同时老师要懂得改变之前固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环境,尤其是在语文教学环境中,更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字典公公的争吵》这篇课文的时候,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要告诉学生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将这篇文章讲好呢,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智慧,更要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创新能力,要打开学生脑子里脑回路,也就是思维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拉着他们去参与到其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这篇看似很简单的文章,也很重要的,让学生明白符号的重要性的文章能够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未来能更好更快地学习新知识。
四、 善用赞美的话语,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 赞美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励,赞美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的动力,增加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的动力。教师要不吝于对学生的赞美,要多赞扬,比如问题回答正确的时候,可以给予赞美,不管这个问题在你看来很简单,很容易都可以回答出来,但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在他看来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说出来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创新的体现,要不吝于赞美,要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假如学生某个问题回答错误了,但他的思维过程很正确,只是方式有所偏差,那么就应该运用肯定的话语,先肯定他的思维过程,同时及时的点拨,使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达到双赢的目标。要不吝赐教,不吝于去赞美学生,激发他们创新的动力,带动学生加入自主创新的环节当中去,同时,学会赞美也可以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可以信服自己,以便于未来课程的开展。在学习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去思考的地方,那么就应该赞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让他们的创新行为得到肯定与认可。
例如在讲语文课阅读题的卷子的时候,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那么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用行动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时候学生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有错误,也可能全对,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创新行为予以肯定,同时要对做错的部分,及时点拨。同时像口语交际这类问题,这种题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开放性比较大,如何将这种题做好做对呢?那么就要去创新,提出各种不同的但符合这种语境的答案,这时,老师们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增加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和创新的动力,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向前,提升自我的价值。
五、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创新精神
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采用寓言故事来讲述一个成语,通过一篇动画来叙述一篇文章,一首古诗来展现一种语境,一种场景。用儿歌,用漫画,用模型等等的方式来讲述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和知识。采用读,写,画,唱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声音,观看电影动漫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力,继而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方式,学生要想提问,说明他对文章有个深入的了解,知道其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才能提出问题,这也是学生的一种创新的表现。同时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集中大家的智慧,探讨出比较合适的答案,这里面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是让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时候,创新精神也在此时体现出来。教师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起到引导作用,及时答疑解惑,完成好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作文的时候,就应该先讲清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敢于在这个空间中去创新,去完成好作文,同时要改变以往的说教课程,要运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讲述问题,也可以用看动画片的形式,通过讲述动画片的形式来完成好一篇作文,讲述好这个动画,就是一篇好的文章,又或者是成语,农夫与蛇的故事,采用寓言故事,讲述一些比较浅显的道理,同时往深层次去挖掘其中的所蕴涵的道理,但老师不直接说出,要帶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掘出其中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创新,这也是对创新的一种培养过程,结果可能不难,但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加强学生自身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继而使其小学语文学习生活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
[1]常璐.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53-156.
[2]周翔.农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引领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5):22.
[3]黄建立,小学语文教师高效培养创新能力浅谈[J]小学教育,20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3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