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宁茜
摘 要:选课走班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課堂学习组织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恰恰和我国新课改提倡的教育精神相吻合。同时,选课走班制度在国外已经广泛的实施,大量相关的教育实践研究证明,选课走班制度是一种具备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学习组织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选课走班制度激化了教学班与行政班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在评价方式、组织结构、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关键词:选课走班;以人为本;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150-04
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深化教育领域改革,逐渐推进学分制、分层教学、导师制、学分制等形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纷纷开始进行选课走班的实践,得到了媒体的大肆宣传。其中,比较典型的口号有“高考迎来学生的深化自选时代”“普通高中普遍推行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制度”“高中课程实现学生的‘私人订制’局面”等等。由此可见,在我国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选课走班制无论是从宏观政策上还是微观实践中,都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行动,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将有利于我国课程改革的持续有效发展。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对选课走班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并试图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我国本土开展具体实践。越来越多的学校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和班主任,而是通过成立学科教室,给学生提供导师或者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师等途径,来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改革。尽管很多地区开始了选课走班的教学改革,但是这些地区的改革都尚不成熟,难以成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推广实施的系统指南。因此,我们必须要对选课走班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改革发展的意义内涵,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实施全面的规划设计。
一、选课走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选课走班制度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学生进入到不同的教室或者班级上课,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空间。实行选课走班制度的最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因材施教原则下的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选课走班制度是一种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尝试通过走班上课的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课程和班级,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这项教学制度改革既充分发挥了班级教学的高效性,也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局面。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面对不同的个体,却开展着同样的教学内容,其原因主要在于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水平。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状况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脑子比较灵活,一点就通,一学就会,而有的学生相对来讲却需要更长的反应和锻炼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曾经探索过分班教学。但是,这种传统的分班教学往往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划分的,无法体现出学生内在的差异。同时,这种分班方式是一种被动的解决方案,学生没有任何的自主选择权,还会被按照成绩打上各种标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相反,走班教学制度立足于学生内在的差异和需求,设置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供大家自由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学业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而不必随大流,得过且过。选择难度较大的课程,会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选择难度一般的课程,则会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逐渐变得积极自信。由此可见,选课走班制度在教学内容及形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切合其实际需求的学习空间,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1]。
(一)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课走班制度在不同的时期体现的教育理念也是不同的,过去的选课走班制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升学率为目标,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差异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然而,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体现的则是“一体多翼”的原则,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其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主体,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差异教学理论为基础。由此可见,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更加注重在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首先,在学生观上,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注重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充分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尊重其发展的差异性。其次,在教学观上,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强调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水平,开设适合其发展的课程,给学生充分的选课自主权,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发展的自由学习空间。再次,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从人本身的发展出发,重点在于给每个学生创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不是让他们所有人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诸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这一点上,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是与过去应试教育背景下产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选课走班制度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2]。
(二)更加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实施教育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一般情况下,学生课业负担的存在总是围绕着考试制度而产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学生课业负担存在着直接的关联。传统的以升学率提升为目标的教育制度,往往片面地以增加学生的考试次数和作业数量等来实现学生成绩的提高。但是,选课走班制度的实施却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心理压力等方面直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首先,选课走班制度下,学生选择的课程都是符合自己的学业水平,且可以发挥自身特长或者自己比较喜欢的,因此,学生的学习会充满积极的兴趣,而不是被动的承受。其次,在选课走班制度下,学生的考核方式变得多样化,次数也有所减少,不再是多次的模拟考试测验,也不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再次,以往的学习内容和考试方式都直接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而选课走班制度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和兴趣、爱好、特长等角度出发,更加侧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将改变以往的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评价方式,而是逐步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并且以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选拔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这一考核机制的建立直接体现了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机制。相关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这种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教育领域评价机制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从高校和学生两方面主体实现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促进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的改革。走班选课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多地纷纷开展了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实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比如上海。2014年9月,上海市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今后上海的高考模式将是“3+3+综合测试”,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是高考必考项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选三科作为选修科目,此外,还必须加上学生在高中阶段三年的综合素质总评作为重要参照。
(四)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是师生双方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而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却恰恰侧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初的选课走班制度仅仅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其分为不同的教学班,相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过,更局限于在学业成绩方面。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即按照一定的成绩排列分设不同程度的学业班级,还依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及自身的特长等因素开设不同的课程,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度不仅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还切实履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自身个性化的发展。
二、选课走班激化了教学班与行政班之间的矛盾
选课走班制度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依据学生的自身发展实际,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班级概念:行政班和教学班。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班级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单位,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根据年龄和学习阶段进入到不同的班级接受教育。然而,在选课走班制度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然后选择相同课程的学生进入到相同的班级上课,这就是选课走班制的具体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业水平或者兴趣、爱好、特长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到不同的班级上课。由此,也就产生了班级管理和课程管理之间的变革,也就导致了行政班和教学班之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具体来讲,选课走班制度下,行政班和教学班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班级设置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
(一)班级设置方面的挑战
选课走班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固定班级授课教学模式,导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平行的班级,即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存在。通常情况下,按照年龄入学之后逐年改变的学习教室,即班级,就是选课走班制度下讲的行政班级。一般而言,行政班级的设置标准都是固定的,而教学班级的设置标准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挑战。按照新高考制度的实施标准,教学班应该划分为普通教学班和特长教学班两种类型,普通教学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方面的培养,以通过中学的学业水平考试为基本目标;而特长教学班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还要参加各种类型的等级水平考试,诸如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并且将考试的水平等级纳入高考成绩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特长教学班又要根据不同的特长类型将其划分为基础型特长班和拓展型特长班。但是,在基础型或者拓展型特长班的划分中,究竟应该按照怎样的划分标准呢?如果按照学生不同程度的特长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來讲就又回到了依照成绩划分的老路;如果是将学生的自由选择作为划分的标准,又将陷入层次不明、重点不清、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混乱局面,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二)班级管理方面的挑战
选课走班制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班级授课的固定模式,而且造成了班级管理方面的混乱。首先,行政班的班级管理会出现功能弱化的现象。选课走班制度下,学生就会在行政班和教学班两个班级流动,这不仅会给班主任的工作管理增加负担,还会在长期的流动中使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和班级功能的发挥。其次,教学班的班级管理缺乏制约性。教学班是选课走班制度下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来自不同班级的选修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构成,相对来说班级结构既灵活又松散。通常情况下,教学班都是实行学分制考核,即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获得一定的学分即可。当学生学习任务结束时,相应的教学班也就随之解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学分的获得之外,教学班再无强有力的制约因素,导致教学纪律不佳。再次,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衔接不到位。在选课走班制度下,学生处于两个班集体中,而教师却要处于不同的交流群体。班主任要和必须课、选修课等多位老师沟通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和不同的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外,复杂的师际沟通往往会受到时间、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导致沟通不畅,学生管理处于“真空”状态[3]。
三、选课走班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系统性设计
选课走班制度旨在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解决“统一课程,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突破了固定班级授课的局限,选课走班制度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落实选课走班制度,最重要的是开展科学合理的分级课程和分级教学。分级课程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测定,在完成前一层次水平课程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水平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因此,分级课程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机制,既允许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也要给后进的孩子充足的成长空间,甚至允许他们进行跨年级的学习[4]。 (一)改变评价模式
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通过分类、分层、分项的手段,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评价考核方面,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一把尺子衡量全体的评价模式,在多样化的分类标准和评价方式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要建立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之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特征和水平也各不相同,要运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其次,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5]。再次,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上。具体来讲,教师要立足于具体学科的本质特征及育人目标,准确定位学科价值,在共同评价指标基础上,构建具有不同侧重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6]。
(二)变革组织结构
选课走班制度和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不同,它主要呈现出了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和弹性化的学习组织特征。具体来讲,选课走班制度下,教师在学生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而形成一定的学习模块;多样化和层次化特征主要体现在,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构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或者同一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多样化课程类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定位、加大学生选课自主权、实行学分制考核等方面体现了制度的弹性化。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的落实选课走班制度,不仅需要变革组织结构的形式,还要改变学校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层级式模式改变为扁平式的管理结构。相对于上下层级式的组织结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辐射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层面,管理层次得到了简化,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更容易凸显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在这种管理结构中,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促进了其管理潜力的最大激发,选课走班的学习组织形式也将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加强教学管理
第一,提高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选课走班制度下,学生有了更大的选课自主权,但是,完全基于学生意愿的课程选择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因此,学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诸如,召开学生会和家长会,对学生及其家长开展相关的选课指导活动;实行“导师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答疑解惑以及相关生涯指导规划等。第二,加强对走班制下学生的管理。选课走班制度下,学生在教学班和行政班之间流动,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为了更好地推行选课走班制度,要从学校、班级和学生三个层面完善管理方式。首先,开展精细化的学校管理,具体来讲以年级为单位,向上向下开展两方面的探索,联结学校整体和具体的教学单元;其次,开展团队化的班级管理,将学生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管理,把个人的行为及其评价指标与团队相结合;再次,开展自主的学生管理,立足学生经验,设立各种学生团体组织,从教学班和行政班两个主体方面对学生实行自主管理[7]。第三,建构系统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在学校管理体系中,教师是核心的管理要素。其中,教师对于课堂的自主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学校教学中,我们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同时,也要给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完善和跨领域的学科素养形成创造一定的空间[8]。
(四)完善学习设计
选课走班制度下,学校可以通过改变评价模式、变革组织结构、加强教学管理等途径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唯有完善学习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有可能实现。选课走班制度实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建构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设计適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学习,让学生发展的力量从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第一,可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学习课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其最近发展区间内设计的课程,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进行学习设计。第二,在每个学生的学习链条上设计学习课程。为每个学生设计学习课程,不仅要把握课程内容,还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内涵的基础上设计整个学习链条,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轨道。第三,开展多种方式的探索。选课走班制度下,学校按照分层、分类、分项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因此,为了构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设计,应该基于学生自身不同的学习状况,在课堂上选择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辅导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红兵,马月好.选课走班制的本质与构建[J].中国教师,2016,(23).
〔2〕周常稳.新高考制度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2015,(14).
〔3〕王树康.选课走班:我们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教育科学,2016,(02).
〔4〕魏金宝,张勇,黄秦安,聂晓颖.“选科”“选课”与“走班”的测量学基础问题辨析[J].考试研究,2016,(01).
〔5〕任学宝.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基于杭州师范大学附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6,(04).
〔6〕于振丽,周志英.走班选课背景下年级管理方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6,(01).
〔7〕黄文涛.高中选课走班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04).
〔8〕朱建民.“选课走班”:我们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4-05-28.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