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 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嵩松

  摘要:近些年,研究生群体中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种学术失信行为不仅无益于优良学风的塑造,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工程建设。违背学术诚信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既包括研究生自身的因素,又有导师和高校教育的因素,甚至还受制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文章主张内在道德约束与外部制度规制相协调,以期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学术不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9-0022-03
   研究生作为推进国家创新能力的骨干,作为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后备力量,相较于本科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钻研能力较强。然而,当前某些研究生有抄袭、剽窃、伪造实验成果等学术道德失范状况,高校因学生学位论文不符合学术规范拒绝颁发学位证书,使得双方对簿公堂的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术道德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某些研究生这种违背学术道德准则的现状与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易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从而阻碍高等院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同时更难满足创新型国家对学术性人才的需求。因此,为充分发挥研究生自主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必须认真分析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从多维度多方位地切实改变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的现状。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战略上和现实上的意义。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
  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方式有以下几种:剽窃、抄袭论文成品、篡改实验成果、伪造数据、编造虚假参考文献、一稿多投、强行署名、有偿代写代发。而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作为高校教育质量成果的集中展示,结合了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与学术素养,彰显了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的积极延伸,体现了科研创新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应用。学术研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内容,应作为教育质量把控的着力点。
  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2016年,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如何认定与治理做出规定。同时明确了高校在学风建设以及预防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地位,有助于教育、预防、监督和惩治工作的展开,从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恪守学术道德”规定为学生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明确规定了面对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造假行为,情节严重的情形,高校有权依法拒绝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这是当前高校依法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当前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教育新常态下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的根本性纲领。
  据此,高校应自觉作为优良学风建设的倡导者与学术道德准则的维护者,遵循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和规范研究生树立学术道德风尚,弘扬科学创新精神。导师应以身作则,对学生的学术行为进行必要的检查,予以质量把关,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符合道德规范。研究生个人应充分发挥其主观性,明确学术研究的严肃性,避免因急功近利而出现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争取做到三方主体联动,内在道德约束与外部制度规制相协调,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违背学术诚信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研究生學术道德失范行为。概括而言,既包括研究生自身的因素,又有导师和高校教育的原因,甚至还受制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部分研究生欠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首先,部分研究生读研动机和目的不明确,为逃避就业压力或家人劝解而攻读研究生学位,从而导致其动力不足,学术研究兴趣不高,科研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严重影响学术成果的质量。其次,缺乏自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部分研究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易受功利主义的诱惑,抱着投机和侥幸心理,在多种利益的取舍中欠缺自主判断。最后,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模糊不清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研究生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而且会对其选择规范还是不规范起决定性作用。部分研究生误以为一稿多投、搭便车署名等边界行为不属于学术失范行为,无意识发生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部分导师未能发挥应有的学术引领作用
  首先,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导师与学生分配比例失调,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已然非常普遍,故而不能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特点,难以完全把控所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容和质量。其次,部分导师在外兼职,时间和精力上容易分散,未能给予学生系统和充足的学术指导和学术道德教育,无法明晰每位同学的学术动态的同时,自己也未能专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未能切实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三)高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制度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部分高校常常忽视对学术道德教育的宣传,缺乏必要和规范化的学术科研指导,致使一些研究生对基本的写作研究方法不甚了解,甚至连学术研究的常识性问题都未能掌握,未能意识到科学道德的重要性。同时,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厚、不重视学术交流也是阻碍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的一大原因。其次,学术不端预防机制不完善是高校现存的较为明显的问题。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等监督预防机构没有承担应尽的把关义务,常出现未经导师审阅指导直接将学术论文投稿、毕业论文未通过查重率即颁发学位证等问题,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核心环节预防有待加强。最后,惩戒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针对学术不端的惩戒机制流于表面,一方面,学生对相应的处罚规则不明晰,这大大削减了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实际操作和运行存在瑕疵,不能发挥机制预期的功能,制约和规范效果不显著,降低了违背学术道德的风险成本。   此外,受市场经济中利益的驱动,一些学术不端的科研工作者带来的浮躁风气,对学术失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的路径研究
  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应积极探索出符合研究生发展规律、契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行为模式,实现高等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人的品德修养,而是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引起了社会成员的怀疑乃至否定。”其路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化于心的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最终可能会流于形式,故而需要相对健全和完善的外在制度性构建加以巩固,以有效抑制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一)开展内化于心的道德教育
  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抑制学术道德失范的首要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高学术规范意识,潜移默化地从道德上加以矫治,对学生形成内在约束。高校可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入学教育,并将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从入学教育开始贯彻到整个研究生阶段,借助讲座、专题报告会、网络等平台,进行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反面案例警示,将相关文件汇编,发放纸质版或电子版,对研究生进行宣传教育,弘扬创新文化。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同时,可以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丰富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规划意识和能力,明确读研目的及未来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内心认同感,增强学生抵制学术失信行为的自觉性,强化其道德约束。
  2.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抑制学术道德失范的内在要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需要物质支持,还需要外在熏陶。一个纯净、学术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推进道德教育,使学风建设富于成效。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投入力度,高校应借此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购入学术研究设备、器材,在设备和硬件上为学术活动奠定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论坛等活动,创新平台建设,以期刊、报纸为阵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训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引领作用,调动学生开展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重视导师的示范教育作用是抑制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手段。在读研期间,学生的学术活动大多数以导师为中心展开,以导师的指导为重要依据进行论文写作或科研课题研究,导师成为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首要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导师作为学生学术道路乃至人生道路上的向导,在端正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准则的基础上,也需对学生的学术活动进行引导并加以规范。首先,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通过导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学术情操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秉性和作风,挖掘学生自身的学术特点,对人才培养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学术训练指导。除此之外,导师应在文献检索、数据整理、论文写作及发表、课题申报等动态环节积极发挥作用,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发表学术成果,促进学生在学术实践中打消学术失信的念头,及时纠正潜在的学术失信行为,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与探讨,着重关注学生的不同学术见解和主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完善外在配套的制度建设
  1.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健全的学术评价和奖励机制是学术造假、学风浮躁等学术失范行为直接或间接的推手,厘清学术评价和奖励机制的目的、标准及原则便于加强学术规范。首先,目前高校的学术评价标准及体系存在不够科学完善的缺陷,应侧重以质量而非数量为客观评判标准,并以多维度、多重标准进行判断,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次,了解研究生的主观及客观需求,对学术质量优秀的同学从物质或精神层面予以奖励,并可选择典型事例予以公开表彰,从而提升被表彰研究生的科研信心,同时能够鼓励和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学术创造中去。
  2.完善学术诚信机制。将学术诚信外化为制度规则给予学术规范以硬性保障,由此构建的学术诚信环境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选择。一个系统完善的高校学术诚信机制,对摈弃学术浮躁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形式上高校应要求研究生签订承诺书,以严谨踏实的心态激励和警示自己遵守学术道德。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库,一旦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即应在档案上如实记录,并将严重的失信行为登记在学籍档案上,与以后的求学、就业、保险、贷款等直接或间接相关联,促使研究生真正认识到学术规范的严肃性,从而愈加严格地规范自己,有效抑制学术侥幸和投机心理的滋生。
  3.完善学术监督机制。学术自律固然重要,學术他律亦不容忽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是切实推进学术道德教育的不二法门。鼓励不同团体和个人参与监督,形成一套多主体参与的严密的学术监督体系。推动学术信息公开,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将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公之于众,为披露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便利平台。应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加大对论文重复率的检测力度,小到结课论文,大到课题申报、毕业论文,均应严格把控。研究生院可不定期地抽查相关科研成果,以监督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便于消除其侥幸和从众心理。
  4.完善学术惩处机制。“因为惩罚的存在既可以使诚实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努力是受到尊重并有价值的,也向不诚实的学生表明,企图通过造假而逃避学术工作的行为将最终会受到应有的制裁”。因此严厉的惩处机制必不可少,高校应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处理方式,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理力度,秉持对失范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坚决落实并执行相关规章、文件的精神,提高学术违规成本,使罔顾学术质量的责任主体承担学术失信的不利后果。面对学术失范行为主体,高校应视情节轻重采取惩罚措施,合理运用批评、取消奖学金、取消项目申报等手段,情节性质严重时可以撤销学位以发挥惩戒警示作用,达到强有力的震慑效果。此外,可确立教育质量问责制,对相关责任主体予以规制,提高责任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净化并优化科研环境提供保障。   參考文献:
  [1]武晓峰,王磊,张颖.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3).
  [2]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8:145.
  [3]江新华.美国大学防剽窃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07).
  [4]韩玲.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39-40.
  [5]刘军仪.基于治理视角下的大学科研诚信建设研究——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80.
  [6]成立,施卫东,刘会霞,等.研究生学术不端惩防机制:自律、他律与惩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53-55.
  Strengthening Academic Ethics of Postgraduates,Research on the Way to Promote the Style of Stud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Song-so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44,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cademic moral anomie has occurred frequently among graduate students.This kind of academic dishonesty is not only not conducive to the shaping of a good style of study,but als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The violation of academic integrity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factors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but also the reasons of tutors and higher education,and even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advoc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l moral restraint and external system regulation,with a view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cademic moral anomie from multi-level and multi-angle.
  Key words:academic morality;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academic misconduc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