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和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国家层面,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观测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養源于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和家长与学生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两个需要。在基本内涵上,中职学生发展职业核心素养不是发展职业专业素养和职业基础素养,而是发展有关职业交往和职业活动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情感,具体体现为六大素养,即:学会学习、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用利于学生成长的五阶段的培养方式。探索课程改革,开发地方教材,探索教学改革,推广采用项目化教学,可以有效、全面地促使学生成为职场中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核心素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C/08C-0031-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我国虽然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匹配现象日趋严重等等。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并没有弄清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大环境,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从而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自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开始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开始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方面。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提出:“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整个教育界的焦点。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用词汇不尽相同,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用“关键素养”,美国用“21世纪技能”,澳大利亚用“综合能力”,日本用“能力”等。
在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尚处在摸索研究的阶段。笔者认为,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界定为:中职学生既满足终身发展需要,又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优良品格和关键能力。介于此,笔者认为“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同样也是三个维度,但具有区别于其他普通中学学生的、体现未来工作岗位特征的内涵。
第一维度是文化基础。文化是个人存在的根本和灵魂。中职学生必须具有宽厚的文化基础:一是具有人文底蕴素养,有三个观测点,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二是具有科学精神素养,同样也有三个观测点,即理性思考、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宽厚的文化基础,要求中职学生既能掌握人类文明的优秀智慧,又能拥有丰富的内在精神;既能熟悉应用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又能成为具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重点是培养与专业和职业岗位相关的素养。
第二维度是自主发展。自主是人成长的根本属性。中职学生必须能够积极地自主发展:一是具有学会学习素养,有三个观测点,即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二是具有健康生活素养,同样也有三个观测点,即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中职学生的自主发展,重点围绕未来的职业岗位,学习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积极的人生观。积极的自主发展,要求中职学生既能认识自我发展价值,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又能有效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周围环境,最终成就出彩的人生;既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又能成为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并且有生活品质的人。
第三维度是社会参与。参与是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必须能够充分的社会参与:一是具有责任担当素养,有三个观测点,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二是具有实践创新素养,同样也有三个观测点,即勤劳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充分的社会参与,要求中职学生既能积极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学会社会责任担当,又能养成现代公民的道德准则,履行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有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的人;既能掌握未来从事的岗位所用的设备和工具技术,又能在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中,不断创新精神,勇于实践,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在中职阶段,围绕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社会参与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等等,关键是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确认,“职业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核心素养是适应不可预测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是人适应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需要,其核心是复杂交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探究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的伟大战略,是中国制造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中职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目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存在着差距。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既是“中国制造2025”顺利推进的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实现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同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发现,企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用人标准有了新的要求。中等技能人才除具备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对职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等技能人才必须够做到守时负责,有责任心;具备自我学习能力,能主动发展;诚实正直、善于与人合作;善于沟通、能够适应变化和压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善于创新。这些要求充分表明了企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要求,是中职学生能够获得生活成功、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社会,进入职业,从“学校人”到“职业人”,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并且跨度较大。因此,从面向社会变化的未来趋势,中职学校要从“学校人”到“职业人”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等方面强化培养。
如果中职学校能够从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以及自主发展这三个维度,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那么,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就会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能够从容地自我管控,能够学会管控自己的职业目标、自己的言行、学会调整心理和情绪,并且不断地与自身对话,实现自主发展;当学生顶岗实习后,面对全新的职业岗位和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就能够从容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勇于实践、不惧失败、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当学生正式入职后,面对全新的人际关系,就能够从容地与各种人开展合作,主动融入集体之中,具有团队精神,而不是选择对抗与伤害。因此,作为中职校,积极探究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职业能力,增强学习意识和信息意识,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拥有“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专注岗位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和方法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思路
中职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核心素养”,从制度建设着手,面向地方,大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面向职业岗位,大胆开发专业课程;面向生产工艺,积极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积极尝试“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等模式,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整体化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1.采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五阶段培养。
笔者认为,中职学生从入学到就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体验职业阶段,时间2—3周。目的是角色定位,学生进校后,入学教育增加企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职业意识,安排1—2天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目标企业及目标岗位,让学生体验工人师傅的劳动和业余生活,接受企业教育,让学生形成对未来角色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学好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欲望。
(2)認识工具阶段,时间4—5月。目的是了解未来使用的工具。这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实操基础,了解未来的生产工具。安排1周左右时间,去企业开展认识实践。了解未来所用的生产工具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与师傅同上班、同休息,向师傅请教,看师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
(3)熟悉工具阶段,时间8—10月。目的是学会使用工具。这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实操理论,开展一般技能训练,了解未来的生产工具构造原理和使用原理。安排1周左右时间,去企业开展生产实践。学生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熟悉工具的使用性能,反复操作,掌握使用技巧,掌握所用工具的保养与维护技能。
(4)制作作品阶段,时间4—5月。目的是使学生有成就感。这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操作技巧,拓展专业视野。安排2周左右时间,去企业开展职业体验。学习独立操作,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至少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项目,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就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前奏,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树立自信,才能吃苦耐劳,才能爱岗敬业,才能踏实工作。
(5)预职业生涯阶段,也叫顶岗实习阶段,时间6个月,目的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和活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哪个企业顶岗实习,就会选择这个企业就业。顶岗实习结束时,企业通常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果考核获得通过,企业就会与学生签订劳动就业协议,顶岗实习结束,学生就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就业导向”下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增强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积极性,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保证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地方教材。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课程,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专业理论课程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准备不匹配,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不一致,而且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二是实践,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备,缺少必要的实验、实践场所和设备,或者实践工位严重不足;课程实践流于形式,与理论学习脱节。三是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社会劳动岗位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中等专业技能人才,但目前几乎找不到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将核心素养和专业知识融合,做学教一体的教材”。
当前,一些教育先进省份,如江苏省,正在利用全省之力,开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理论课程标准、专业技能教学标准以及技能考试大纲。这些政策文件最大特点,一是注重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课程的匹配,对于不同学科,尽管课程标准中对能力的培养要求可能相同,但其侧重点还是不完全一致。因此,中职校需要根据当地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选择课程。例如,分析与检验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使用化学分析仪器,精准测定物质含量,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化工工艺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使用和维护化工设备,能够自主发展,乐学善学,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注重核心素养与知识点的匹配,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将具体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中,将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师生活动的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独立、小组合作探究,由理念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层层转化,环环相扣。这些政策文件制定完成之后,积极开发地方教材将是中职教育的紧迫任务,中职校必须早谋划、早行动,积极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材,按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成课程项目。通过使用项目化教材,实现“做中学,学中悟”“做学教一体”。
3.探索教学改革,推广采用项目化教学。所谓“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将职业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方式亲身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依据企业真实工作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是对传统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的全面变革,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到工作过程中,在行动中“把握其相对固定的步骤,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习得一个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学会从工作过程的全局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行动中获取直接经验的同时,学生为了行动,主动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行动和学习,构建自我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从而获得与工作岗位更贴近的职业能力,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和“理实一体”的职教课改理念,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总之,中国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已经出台,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观测点。在学校层面上,围绕中职学生该年龄段应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以职业核心素养带动中职校课程的整体规划、变革及实施,借助课程改革开启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落实中职学生发展职业核心素养。中职校还应构建以职业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有效教学评价,促进中职学生发展职业核心素养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谢传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1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