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龄化背景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志明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因此未来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还处在摸索期,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树立市场就业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育课程体系以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方式进行改进。
  关键词:康复治疗;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64-02
   我国未来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压力,2017年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已经超过14%,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亿老年人,届时我国将成为绝对的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增加将产生更多的医疗需求,而康复治疗技术将成为未来养老产业的需求重点。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社会需求、履行自身职责,已成为医疗教育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市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设置康复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的时间较短,部分院校对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脱离市场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康复人才大多停留在传统治疗阶段,对运动治疗或物理治疗这类技能基础要求比较高的方式了解不多,也难以应用。而新的康复治疗方式由于其科学性、综合性及联系性的优势,正在逐步替代传统方法。这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不仅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学生个人收入的增长和价值的体现。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缺乏鲜明特色,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各院校的课程体系趋同。由于专业成立的时间短,高职院校自身受到教研能力和外部因素的制约,难以打造适合自身实际状况的课程体系。现有模式下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高度雷同,既无比较优势,也未能培育出特色人才。其次,课程设置了过多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康复治疗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当前模式下课程设置过分追求人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每学期仅安排2—4周的实践课程。实践机会不足不仅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最后,现有课程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未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教材。部分院校盲目引进专业性过强的教材,期望通过课程设置复制名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基础,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课程,长此以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康复治疗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仍然以知识传授为导向,多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而且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成立的时间较短,发展资金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例如,康复治疗器材是专业人才开展工作的基础,但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学校采购的器材在功能与技术含量方面落后于相关行业企业。
  二、构建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树立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中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可以结合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以市场发展和人才就业为导向,制定与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目标,不同类型的市场就业方向将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定位自身特色,既可以专注于一类岗位的人才培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班级或院系,分别采取适应其就业市场的培养策略。在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与解读过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院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培育人才创业素养为目标,努力构建与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氛围。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开展就业和创业分析,精准定位“双创”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指导学生自主规划成长路径,并撰写创业计划等实践模拟为其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发展能力的人才。
  (二)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未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导致人才能力单一,难以适应复杂的岗位工作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尽快完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构建培育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能力的综合化,以实践教学促进人才特色的形成。首先,各院校应当强化对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摸索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实践中,可以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人文社科、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和临床等模块,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各模块间的权重比例。其次,将过去以理论为主、难度过高的课程替换为更具实用性的内容,以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所选取的新内容应当包含职业素养教育和人文观念培养,在康复治疗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增加治疗实践内容,并兼顾对人才社会公众能力的培育。最后,借助MOOC平台引入网络课程,丰富现有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当借助MOOC中的课程资源,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入研究当前课程体系内的薄弱环节,选取具有联结性并能产生互补效应的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轨迹与未来就业意愿,调整课程,重构学习目标,以培养出具有鲜明特色与专长的人才。另外,教师也应当将平台中的核心课程与经典课程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弥补不足,从而完善本校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发展产学结合的新模式。在创新过程中可以开展深度校企协作,以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教学保障,根据企业的人才订单实现定向培养。职业院校在面对资源制约时,可以充分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共同建设康复治疗实践基地。为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在校外选址建设实践基地,也可以开办公益性的康复机构作为实践基地,这既能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的迫切需求,也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观摩和实践机会。面对康复治疗产业未来必然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在入学第二年统一将企业选定的学生纳入定向班级内,根据企业所提供的岗位,由校企双方共同选定教学方法。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不断引入前沿技术,以持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需要教师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教学研究和自我提升开发适合康复治疗课程的新手段。以“互联网+”思维,着力开发“微课程”,扩大教学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尤其是实训阶段,康复治疗技术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实践环境,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共同研究常见性难题,针对研究结果,建立有针对性的“微课”,将延伸性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以“微课”的形式呈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快速开展学习,也有利于提高实践效率,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就业要求的人才。
  三、结束语
  中國人口老龄化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政府为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为公共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应当承担起公共服务职能,将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同时,社会力量也应当广泛参与其中,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倪刚,吴兆平,毛世洲.基于工作过程的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06):63-66.
  [2]于庆,杨雪,董静,陈述.浅谈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4):95-96.
  [3]方福如,尹红果.项目化教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9):42-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