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彩云

  摘要:预算是高校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程度保证教育与科研等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财务手段。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的编制、执行、管理制度基础以及责任主体预算意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高校预算管理的现实情况,针对高校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与内容、执行与控制、管理制度基础以及责任主体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研究。通过分析,对如何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改进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改善预算管理基础以及强化预算意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预算执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010-02
   一、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在基本的教学改革中,还需要强化科研、做好学术建设,积极培育“双一流”大学等。在这个过程中,优化高校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各项资源配置,为高校改革和创新的深化完成,以及高校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为顺应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地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特别是高校的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都极为重视高校预算管理及预算管理的不断创新,正在积极努力地探索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来推进培育“双一流”高校的方案。然而,这并不代表高校预算管理不存在问题。现实中,预算管理在高校的实践差异性还比较大,有一些预算管理相对落后的高校预算意识淡薄、管理制度基础薄弱,在预算编制内容、方法及预算执行上还存在改进的空间。由此,关注并解决高校预算管理的共性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实践,当前高校预算管理普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预算目标的实现和预算执行效果。当前大部分高校在预算编制中普遍存在方法单一、缺乏规划,内容不够精细。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基数+增长”方法编制预算,导致学校整体预算精确度下降;同时,高校校内各部门的预算安排大多只限于当年事项,没有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相结合,资金投入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此外,很多高校预算编制内容更多侧重于强调对经费总额的预算约束,缺乏对于明细内容的体现,导致高校预算执行和监控缺乏参考和标准,无法对教育事业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约束,预算目标的实现也无从谈起。
  2.预算执行能力不佳。当前高校预算执行能力普遍较差,部分预算责任主体由于观念认识不到位,对预算执行还理解为最终花了多少钱,对于执行进度、效率关注不够。由于预算严肃性缺失,部分高校在日常管理中经常出现预算下达不及时,或预算下达后工作开展缓慢、支出严重滞后等现象;还有高校部门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经常出现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现象。此外,由于各高校信息化程度不高,预算管理偏于手工化,对于预算执行进度和预算执行异动情况等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动态监控,执行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
  3.预算管理制度基础薄弱。当前一些高校预算管理的制度基础还相当薄弱。一方面,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发布时间较为久远,预算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及预算执行等内容相对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预算管理工作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中,对于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权限规定过少或缺失,特别是缺少对于预算管理的审批、决策、执行、制衡以及监督等运行机制的规定,导致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所适从,相关部门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职责和权限也不够清晰明确。由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运行机制只能靠工作人员的经验和历史惯例执行,一旦出现人员更迭变换,则无法实现预算管理工作有序衔接,预算管理水平很难提升。
  4.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全员参与积极性的现象。一方面,学校领导迫于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年度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的具体情况,几乎很少从战略高度统筹预算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校内非财务部门对于预算管理重视不够,部分院校注重教学任务达成,对于预算管理的理解仅仅是在接到预算申报通知时才紧急应付。学校的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都由财务处牵头组织实施,而财务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紧张,每年的预算管理工作也只能“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在此情况下,预算责任主体意识淡薄,更谈不上积极全员参与,这也是导致多年来高校预算管理效率很难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预算管理理论,本文认为只有统筹考虑、对预算科学精细化的编制,提高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和严肃性,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改善高校预算管理。
  1.科学统筹,改进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业务链条的开端,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首先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按照规范程序,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为提升预算管理质量,笔者建议高校预算管理部门应探索改进预算编制。一方面,在每年编制预算时,应科学规划和统筹考虑,加强顶层设计,要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认真研究对于学校不同时期的资金投入分配,确保预算资金既保证当年工作需要,又能体现学校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应探索将“零基预算”思想引入预算编制中,针对学校各院系、部门的业务类型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预算编报,对于日常运行和保障类支出可以采用“基数+增长”方法编制预算,对于一次性的校内事项则应该严格按照“零基预算”方法测算,以此来确保学校资金的投入效率。此外,针对不同预算责任主体应设定相应预算目标,细化全面编制各项预算,确保学校预算编制质量和精确度。
  2.强化约束,加强预算执行控制。为确保实现预算目标,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应强化约束、加强预算执行控制。第一,应按照上级批复的预算及时分解、下达预算指标,确保事权与收入、支出责任相结合,同时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第二,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内预算调整申请与审批程序,规范内部预算调整,对由于工作任务变动等客观因素导致确需变动预算的,应当严格按有关规定履行程序方能调整,确保预算的严肃性;第三,高校年度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定开展会计核算,确保收入依法依规、全面完整,支出合理合法、符合要求;第四,高校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预算执行监控,针对性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偏离目标的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加强制度建设,改善预算管理基础。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成功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校应该加强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并完善相关运行机制。要根据新时期预算管理相关政策要求,及时、全面修订出台预算管理相关办法,通过规章制度明确规范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职责权限、全面梳理预算管理的决策、执行、运行及制衡机制。并将预算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及预算执行和考核等相关内容在预算管理制度中进行明确,确保预算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部门在开展工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要以制度为保障,完善运行机制内容,并通过优化运行机制来提升预算管理效率。
  4.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树立全员参与理念。预算作为前瞻性的工作,不仅反映学校年度收支规模和结构性质,更是对学校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的整体化、具体化描述。预算管理工作涉及全校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和各类参与主体。不论是校内领导,还是具体业务人员,都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待预算管理工作。高校領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采取权力分解、责任落实的管理机制,引导校内人员将预算管理意识融入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中,形成从上到下的全员参与氛围;同时,还应该加强全面预算理念的宣传力度,把预算管理提升到实施学校战略规划的高度,把预算执行融入业务部门履职的具体工作中去,把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指导和优化学校运行管理的有效依据,真正发挥预算配置资源和风险控制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左燕.高校预算管理的困境及突破口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03).
  [2]刘罡.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8,(01).
  [3]潘云霞.规范高校预算执行流程的几点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