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翔 潘斌辉 汪晟 章检伟
摘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创新创业理念与精神,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足夠的客观支持力量。当前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更好地解决这些不足。文章从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入手,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75-02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方向与创新创业方向可供选择,并且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本身贴近互联网特色,会更加恰当地利用与选择“互联网+”背景。在此提出“互联网+”时代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以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基础资料。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互联网+”时代给人才培养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在这个阶段大力推进双创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中,高校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许多阻碍,从资源到模式都需要承担许多风险,在一些发展状况较差、实力不足的高校中,大力推进双创人才的培养反而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本文就以当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为例进行探讨。
1.高校人力资源缺乏。双创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几大人力因素:首先,充足的师资力量是保障人才培养有实际效果的基础。在师资资源上,只有充足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需求,才能够确保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在许多高校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是不足的,特别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计算机专业实力较强的教师,但在创新意识与创业教育中没有足够的专业性,并且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完全由本专业教师代替讲授,这实际上会降低教学效果,也不利于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其次,学生兴趣与积极参与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条件。
2.高校物力资源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实践场地与实践资源。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提供创业基地进行实践与试验;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较多的教学仪器与实践性器材,在计算机专业中更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网络设备与高精端的仪器,这都会耗费高校许多资源用以做长期的投资。
3.高校资金投入不足。双创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有长期的关注与投入,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有长期的规划与资金投入策划,这对高校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就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来看,实践基地、实践仪器设备的准备都不是特别的充足,甚至存在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仅仅是一间计算机机房的情况。
4.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完善。高校在双创人才的培养上应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人才培养策略,但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教学体系是千篇一律的,在教学体系上存在许多缺陷。就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对于互联网的实践与创新机会较少,而创新的基础知识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程学习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融入“互联网+”思想,容易导致学生与现代化的社会环境脱节,影响学生就业。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传统教育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大力推行但却流于形式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由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与理念不清,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配合,不仅需要高校有规划,还需要学生有兴趣,更需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双创人才的培养显得更清晰,也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
1.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团体。团体的建立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在计算机专业领域中,许多项目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并且这种配合十分依赖互联网环境,这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较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基于“互联网+”环境建立创新创业科技团体,将有实力、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团队力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的养成。
2.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完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以课程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是双创人才培养初期需要奠定的绝对基础。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符合教师、学生、专业等各方面的特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加大融入“互联网+”的力度,将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运用于课程教育中,提高学生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并讲授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中应如何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为学生奠定较好的专业基础,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加大资源的投资与引进力度。充分的资源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从教师资源上来讲,高校应大力引进创新与创业方面的专家或具有实际经验与能力的教师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师资的引进减少了许多空间上的限制,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行在线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物力资源上来讲,由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在该方面的投资必须准确到位,只有满足资源性条件,才能够创造更好的环境,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奠定实际基础。
三、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方向,以创新、创业为主的人才培养也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推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决策探索(中),2018,(08):91-92.
[2]杨恒伏.“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151-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