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题解决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通过思考,把过去习得的两种以上的原理或法则组织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新问题方案的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在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并帮助学生回忆问题解决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本文就在了解问题解决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在评价方式上的过程性,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达到促进问题解决学习成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性评价
学生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揭示问题的实质,逐渐地引导学生从无序、单向思维向有序、多向思维发展,养成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习惯。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解决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考方式,教师不仅要从中把握学生理解能力和策略水平的差异,而且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表征的理解力
问题的表征建立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而问题的适宜表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人的记忆容量有限的,而许多问题又是复杂的,以至于工作记忆很容易超载,因此,在建立问题表征时,必须对已有信息进行筛选。在小学阶段,尤其要注意训练小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即从问题中识别出已知变量和未知变量、相关变量和无关变量,并明确问题解决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而对问题解决的类型或所述范畴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问题的理解在心理学中称“问题的表征”[1]。涉及这种能力无论是哪个学科都是非常必要的,对所给当前信息的解读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旦有了正确的理解,解决过程便很容易了。
利用某些问题解决的学习来发展儿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理解问题的活动,而理解问题的活动就是在头脑中构造问题表征的活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和表征的建立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地说,问题从被确认到获得解决,是有一系列的不断变化的状态,即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其中有一个表征构造的过程,而表征构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二是利用某些计算(规则)学习来发展儿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仅从计算的审题过程看,儿童往往除了表现出对“式题”的审题不重视外,还表现出审题的无顺序、粗糙和随意性强等特点,从而影响了解题的正确性或速度[2]。
二、团队合作及沟通
组织学生讨论,解释质疑问题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得出解题方案。“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环节,并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解疑的目的。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一个学生问:“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动手操作,待找到了“证据”后,就能认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不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三、非常规的问题
在过程性评价中,学生要学习解决的题目大多是未知明确、没有多余信息、问题明确、答案唯一的常规性问题,但也要通过改变叙述顺序、改变叙述方式、增设多余条件、设计已知条件不足(信息不完全)的题目、设计开放性题目(答案可以是多个)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变式练习。这对于客服定势,提高解题效率,培养灵活的解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可以将典型例题构建成富有新意的开放式题型,使学生不能依靠简单模仿来解决。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只给出条件,让学生猜想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篩选,然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再如要求多个结论和多种解法的题目,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索条件;或将题目中的条件、结论拓宽、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利用这些非常规的题目,做为常规题目的补充。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探索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问题的最终解决都会因人而异,因此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作出客观的评价是不太现实的。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新的问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要对学生参与程度、参与积极性、对集体的贡献进行评价,不要把评价仅放在结果上。此外,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总结,但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教学评价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一定的总结,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或许不强,可能存在着杂乱无序的情况甚至是错误,教师应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总结成比较系统、比较连贯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知识,从而对整个过程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任长松编著.课程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俊著.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4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