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朝勇

  摘 要: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进行教学,那样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无益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
  
  一、 项目式教学法的认识
  所谓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引导、支持、帮助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分析处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完成情况的汇报、交流以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师生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法主张学生在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基础上,自己去发现和寻找所需要研究的项目,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参与,自主尝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是实实在在的主体,而老师转为主导地位,实现了师生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项目式教学法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不断提高和课程的不断发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更具有其优越性,成效更为显著。
  二、 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地传授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不浓。而“项目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具体去参与、实施、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学生们的目的就很明确,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式会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方法、资源和内容,兴趣浓厚。特别是所要研究的项目是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的,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的分析项目、设计方案、实施研究的积极性。在项目的立项到结项的整個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一个项目的完成是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的、项目的实施过程基本上为布置任务、设计方案、小组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交流总结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今学生特别需要的基本素质。“项目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综合能力的机会,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新的途径与方法。
  (三) 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项目式教学法”的主要过程改变了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研究的过程也不是以教师计划好的步骤进行,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交流、自主总结为主要教学过程。因此“项目式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同时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而是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与帮助者。实施项目式教学法,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自由度加大了,学习质量评价也不再以单纯的成绩衡量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从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三、 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基于项目式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①项目的研究是教学任务和活动。②学生参与探究并完成他们的研究。③学生、老师和社会成员就这个项目进行合作研究。④学生使用学习技术来进行探究,创造出实物产品,进行合作和获取信息,这一系列的实物产品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其次,进行项目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具有一定情境化的、有意义的、有道德的、可持续性驱动性问题。①可行性:学生能够设计探究来回答问题、学生能够实施探究来回答问题、探究所需的材料是容易得到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发展。②有价值:问题与科学家真正做的有关、问题包含丰富的科学内容或科学概念、问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科学概念、问题是综合的,能够被分解成若干次级问题、问题能够产生更多的问题、问题满足国家的课程标准。③情境化:问题立足于真实世界、问题能产生真实的影响;如:我们身边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就能够引发学生们去调查研究,而我们周围有哪些矿石?这个问题根本不利于学生去调查,难度也很大,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适宜的。④有意义:问题对学生是有趣的、重要的;问题能贯穿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文化中、对学生来说,问题涉及的现象是有趣的。⑤有道德的:用来回答问题的实践活动不能损害生命体或环境;如,不同生物在受污染的环境中的生存情况?这里就可能涉及损害生命体,而探究小溪和池塘现有的受污染程度,观察其对动植物造成的影响,则比较适合学生们去研究、关注身边的环境。⑥可持续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学习几周甚至几个月,问题允许学生长期跟踪解决、学生能够继续探索细节的问题。如:我们的河流的清洁程度如何?我们家乡的山上有哪些古树名木等等。
  再次,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主要是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自己提出的。由教师提出的驱动性问题可以有以下来源:①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设计驱动性问题,从阅读中收集驱动性问题。含有自身某些经验的驱动性问题有以下好处:第一,虽然你不可能在一个项目式中预期到所有的难点,但事先了解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会有助于顺利解决这些难点;第二,有了熟悉的问题,你能够清楚地描绘出一个项目式将要达到什么课程标准;第三,教师设计的熟悉的问题常常是最有效的驱动性问题,它允许你从一个熟悉的基础开始而不是直接走进未知的领域;第四,有了熟悉的问题,你就可以计划和准备资源。②用头脑风暴法设计大量与课程相关的驱动性问题。③通过倾听学生来设计驱动性问题。④从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设计驱动性问题,例如:如果教师爱好户外活动,她可以带领学生在各种实地考察的实际情境中,提出与环境和自然相关的问题。从爱好和兴趣设计驱动性问题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教师常常对与个人兴趣相关的问题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从而使问题对学生有意义;第二,与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相关的问题常常是可持续的,因为业余爱好和他们的兴趣是可持续的;第三,教师很清楚个人的兴趣,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把课程结果和标准联系起来。⑤通过媒体设计驱动性问题。⑥通过倾听同事观点设计驱动性问题。⑦使用已经出版的课程资源中的驱动性问题,例如在“土壤”课程中,通过探究学习了有关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的组成和虫子的作用等知识。就可以提炼出“虫子如何帮助我们”的驱动性问题。
  由学生提出的驱动性问题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支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引入到观察的情境中的课堂环境。
  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驱动性问题的策略:提供或创设一个学生能进行观察的环境、让学生就他们所知道的进行头脑风暴、关注学生的爱好和个人兴趣、种主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评价和改进问题、让各小组分别与全班的其他同学交流问题和原理。
  参考文献:
  [1]孙磊,索雪松,黄晟.项目式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7(7):240.
  [2]白雪飘.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王朝勇,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桥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2951.htm